文/《吉林散文诗》编委 王鹏
2022年8月29日至31日吉林省作家协会举办了党的光辉照我心——喜迎党的二十大吉林省作家协会专题文学(诗歌)创作培训班,来自吉林省10个地区的113名学员参加培训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我作为唯一一名由桦甸市作家协会推荐的学员参加此次培训,深感荣幸。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景凤鸣、吉林省文学院院长王怀宇,著名诗人薛卫民出席开班仪式。为了更好地发挥文艺创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景凤鸣与学员们畅谈了学习体会《思想的阳光照彻文学创作的道路》。
本次培训我认真学习了张清华、薛卫民、马大勇、徐强、任白、王怀宇六位知名作家、学者直播讲授文学创作专题课程。专家们通过对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深度解析,列举大量实例,讲授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审美特点,强调作家要精读作品和深入思考,建议创作要紧贴时代,要涉及社会深层问题、要抒写反映时代主题的重大题材,要做到语言艺术性和思想深刻性的有机融合。每节授课结束后,老师们分别从诗歌的创作理念、意象象征内涵、句式结构等方面逐字逐句地对学员的67篇诗歌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在改稿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不足,挖掘作品潜力,开拓作家视野,助力诗歌作品质量提升,培育新生文学力量,使文学爱好者们触摸到了诗歌创作的诀窍。讲座从微观到宏观,有骨头、有肉、有营养,充饥解渴,真诚实在,令人受益匪浅。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我自幼爱好文学,从少年之际就开始学习诗歌写作。参加工作后的业余时间,我已系统的学习诗歌写作三年有余,并尝试着创作了四十几首现代诗,这是我涉水诗歌的一点探索,虽然写得笨拙,但却印映着我逝去的岁月,历历如在目前:生活之酸甜苦辣,心情之悲欢离合,工作之坎坷一齐涌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诗歌中,人们获取了精神力量,获取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念,从而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超越了自我。这就是诗歌永远不变的作用。
已故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傅天琳说:诗歌来自于生活,而诗人就是要通过生活的表面,挖掘蕴含其间的思想和情感。著名诗人北岛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翟永明在长诗《静安庄》中所写: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无物可攀”,那种傲视的力道,不是悲观绝望,而是一种更高层次和境界的美学追求。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说:诗是写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诗刊》原常务副主编商震说:没有诗歌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诗歌中可以遇见无限丰富的人生。
我认为:诗歌使我获得了灵魂的救赎,它既拯救了我,也让我有了反哺社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我深深地爱上了诗歌,并且发现诗歌不仅可以抒发自己,同时,对历史、对现实社会,也可以以美学的方式,去影响社会。
2022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征稿以来,社会反响热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邀请全国广大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共同拥抱新时代、书写新山乡,“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面向所有作家和文学写作者。既期待文学界的名家大家能真正沉入生活深处、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投身山乡巨变的写作,写出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更期待那些民间的、基层的、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潜在写作力量激活文学梦想和文学才华,拿起笔描绘、书写亲身经历的“山乡巨变”。
无论聚焦新农村变化还是挖掘乡土传统,新时代乡土文学都在现实与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变奏中,不断丰富内容构成,增强主题的厚重感。文学通过对广袤乡土的观照,打开了自身视野和格局,超越感性的个体经验,将家园、家国、责任、理想与现实人生联系到一起,体现出命运相牵、甘苦与共的担当。当下乡土关联着历史,又向未来敞开;乡土作为理解中国的重要视角,更是在向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文学在今天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和思想能量。
我们这些基层作家,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发生在身边的山乡巨变和乡村振兴生动实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和伟大奇迹,文学创作就应身体力行,高举精神之旗、树立精神支柱、重建精神家园,用文学的形式热烈讴歌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讲述桦甸故事,弘扬桦甸精神,塑造桦甸形象,构成一幅具有当代现实感和历史感的恢宏画卷,鼓舞人民群众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让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幸福生活,让人看到美好与希望,看到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
家乡桦甸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在写作中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不断进行回望和审视。桦甸璀璨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厚重的人文、雄踞的古城、叠嶂的山峦、纵横的河流,这些都被我记录在一篇篇诗文中。这种亘古不变的人文环境是故乡的底色。而我总在审视自己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就是今日之故乡在急速前进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什么。
山乡巨变的关键力量是人。在写作中我不仅仅关注农村变化本身的客观成效,更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的各种人物,比如科技熏陶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青年、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等,再现他们的奋斗历程,挖掘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诠释山乡巨变的动力来自于一群又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抒爱国爱家之情,展诗歌无限魅力。三年来,我大部分的写作精力投注在诗歌上,也有少量的散文诗和散文作品。无论诗歌、散文诗还是散文,我都坚持以诗人的感性热情赞美山乡巨变中令人震撼和感动的人和事,同时也以作家的理性深刻思考农村的蝶变历程和农民的精神追求,以强烈的融入感认识山乡巨变的实际状态,发掘更准确更生动表达山乡巨变的体验模式和语言结构。
故乡的月亮,藏进游子的行囊。故乡,我引以为傲的地方,我是个恋乡的人,所以迄今为止,我的文字沾满浓浓的乡愁和乡土气息。执着源于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挚诚,我尝试以散文诗、现代诗、纪实诗的形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家乡生态之美、风物之美、山川之美、城乡之美、传统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的作品,金城土地上的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朵花儿,每一束芬芳……
我把对家乡桦甸的爱写在诗歌里,故乡情怀引燃每一抔生与斯、长与斯的期冀,我伴随故乡桦甸春天的和煦、夏天的氤氲、秋天的妖艳、冬天的肃静,默默地选择着轮回燃烧延伸的永恒。故乡的情结,像一股浸润着色彩的风,吹奏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神韵。故乡桦甸滋养、熏陶和培育了我,我的创作都是以桦甸大地上特有的地域风俗和山乡巨变过程中的生命关怀为重点,书写乡村振兴的牧歌式篇章。将桦甸大地的历史、人文、自然、风物、民俗汇聚笔端,把干净纯粹的乡村故土情结融入文字,将灵魂的颤动和生命的触痛感注入书写的过程,使这片土地上广阔厚重的人文地理空间、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村民的心灵面貌与情感精神得以凸显,使之呈现出具有包容性和原生态气质的文学创作品格。
名山胜水映自然,吾心安处是吾乡。在我的笔下:一系列书写桦甸的文学、论述作品应运而生,如:〈写在第十六届中国桦甸白桦节开幕之际〉、〈桦甸枫雪部落·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苏密·一座湮灭千年的华夏古城〉、〈香约桦甸奔赴一场花海盛宴〉、〈畅游山水桦甸·情定肇大鸡山〉、〈吉林桦甸·我在懂你的秋色中徜徉〉、〈十里荷塘醉金风〉、〈桦甸南楼山·自然生态的天堂〉、〈走进红星知青村、重温芳华岁月情〉、〈青山不墨百万松·赵希海〉、〈走笔白山湖〉、〈咱们一局水电人〉、〈秋染金城醉枫情〉、〈森林慢谷抒怀〉、〈扶贫路上的领头牛〉、〈走向科学高效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改革〉、〈一名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中国梦”〉、〈风劲扬帆正当时·戮力同心齐攻坚——颂桦甸市脱贫攻坚硕果丰〉等陆续发表在了《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三角洲》《井冈文学》《华中文学》《吉林散文诗》《文学百花苑》《吉林日报》《悠游吉林》《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山东散文》《吉林乌拉圈》《吉林市发布》《桦甸发布》《桦甸党建》《桦甸供求世界报》等中国主流媒体(报纸、网站)及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并偶有获奖,集中体现了我的家乡情怀和乡愁意识。尽管自己的认识比较浅陋,但我愿一如既往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去抒写家乡的发展变化、独特的风土人情、勤劳的父老乡亲和诗意的生态家园……
今天的中国大地,无处不在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旧日山乡已经迎来时代巨变,广袤大地正在焕发崭新生机。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是文学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的使命所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行动所在,也是文学走向高质量的发展所需。
未来,我将在中共桦甸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在市文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作家协会主席团、理事会的支持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桦甸本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讲好新时代桦甸故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同作家协会的同仁一道努力创作,用饱蘸深情的笔创作出更多更好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带有泥土芳香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文化创造力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桦甸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王鹏,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吉林散文诗》编委,桦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三角洲》《井冈文学》《吉林劳动保护》《华中文学》《河南文学》《吉林散文诗》《文化艺术报》《文学百花苑》《吉林省委朝鲜文机关报》《吉林名人》《长春日报》《阜阳广播电视报》《海城市报》等报刊。诗歌、散文、小说、论述获得国家、省、市奖励三十余次。著有长篇小说《华灯初放在隆冬乌拉》在潇湘书院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