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又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记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史书,它全面而详尽地记述了三个国家的兴衰过程。《魏书·武帝纪》是《三国志》的第一篇,记述的是魏武帝曹操的不平凡的一生。
曹操的祖父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名为曹腾,曹腾有一个养子曹嵩,曹操就是曹嵩的儿子。曹操小时候就十分机警,但是性格放荡不羁,不注重自己的品行和学业,因此不太被人们重视。当时有一个叫桥玄的人,他十分看重曹操。他对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操听了他的话后很受激励,于是走上了仕途。而后来的历史也说明了桥玄是正确的,曹操以他自己的雄才大略,统一了我国的北方,也奠定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天下大乱之时一鸣惊人,成就一番事业呢?这和他个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他目光远大,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在走上仕途之路后,他并没有满足于汉王朝给自己的官衔,于是弃官而去。在董卓决定重用曹操时,曹操并没有为功名利禄所诱,他看清了董卓的真实面目,知道董卓是必然失败的。于是他逃离国都,散尽家财起兵反对董卓。后来,在各位诸侯都在拼命争夺自己的领地时,曹操果断地采取了谋士的建议,进入国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以后打天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二,他有着百折不挠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他起兵初期曾经数次失败,有一次差点就被流失所中而死于非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之时,决断是非常重要的。曹操正是拥有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才使得自己拥有了最后的成功。
第三,他善于用人。曹操和袁绍曾经有过这样一番对话: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段话充分表明了曹操一生的战略,那就是多用人才,帮助自己打天下。曹操对所有的人才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官渡之战之时,许攸叛离袁绍来归曹操,劝曹操攻打袁绍的屯粮之所,曹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的决战,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但是曹操对许攸丝毫不怀疑,亲自带兵去攻打袁绍的屯粮之所。袁绍果然大败,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曹操用人不疑,但是他同样疑人不用。在白门楼下,吕布想要投奔曹操。但是曹操却以为他反复无常,轻易就被他人利用,于是果断地杀掉了吕布,这一点足以表明曹操疑人不用的性格。
第四,他善于用兵。他一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取得了无数的胜利。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开创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为中国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叱咤风云数十年,开创了魏国的基业,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确不足为过。
附:陈寿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