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要不要预习?
如果还有家长在纠结这个问题,那可要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了。
预习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寻“疑”的过程。
孩子提前发现疑问,并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更加自觉地掌握知识。
不过,我们想通过预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如何带孩子科学进行课前预习?有哪些实操性较强的方法?
今天,布谷学习邀请前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教师刘子辉,为大家分享暑期小学语文预习的那些科学方法。
坚持预习不仅为听新课做好了思想、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获得了上新课的主动权。
趁着暑假还未结束,预习安排起来~
一、如何减轻新学知识难度
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孩子上小学学习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白天听课,晚上回家根据课上内容写作业,第二天学习新知识。
随着知识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课程所涵盖的信息量也就越来越大,就像盖房子,如果第一层有些漏洞,第二层就容易塌方。
同时,如果在第一层到第二层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含含糊糊,不清不楚,那么后面第三层、第四层就无从谈起,会变得摇摇欲坠,非常不稳固。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又不太一样,非常重视积累,每节课核心的阅读方法就是那么20多分钟,后面就不会讲了,没掌握、没听懂后期补救比较难。
所以,预习是尤为重要的:
预习就是要为学习提前铺路,减轻新学知识难度;
预习能够提前查缺补漏,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预习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了解旧知识与新知识关联的。
目前小学的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都非常有逻辑性。语文学科能力是按照阶梯式增长的。
比如,阅读方面有一项能力叫做“形成解释”。
那么在一二年级,课标要求孩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
到了三四年级,这个能力发展了,孩子就要学会“借助工具书、生活积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大家发现没有,在原有能力上,我们还要学会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来理解词句了!你必须要在原有基础上,学会新的!
那么,原有基础什么时候回忆?原有基础上什么时候认识新的知识难点?
在这里告诉大家万万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时期:预习的时候。
二、如何预习,具体怎么操作呢?
怎么预习?预习什么?
这里我给大家说得细一些,我们分为两种预习模式,一种是基础性动作,也就是说按照这样操作,扎扎实实弄,孩子小学阶段得个80-90分不在话下,但是对初高中有多大作用,说不好。
第二种就是拔高动作,这些动作难度高,要求高,但是能够在小学阶段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扎扎实实做好了,后续初高中孩子语文学习不用你操心,基本没啥问题,这两种都提供给家长们,可以自行选择,对号入座。
先说基础性的动作,这里面预习只有两个步骤。
(一)基础动作
1. 预习生字
课后生字分为两部分,会认和会写,这里我建议全部都查字典,弄清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字音包括什么?音节、音序、声母、韵母、标音。是不是多音字,怎么区别?课文里读什么音?为什么?字音的选择和字义有什么联系?
字形包括什么?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笔顺。
字义包括什么?这个字几种意思?在课文中是啥意思?为什么?
如果预习中,字做到这样,你放心,考试时候任何与字有关的题都难不倒孩子!
2. 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就是把课文所有的字读音都正确。如果课文中还有生僻字,孩子不认识,就需要按照预习生字那样,再做一遍,都查了,读音,读对了,知道什么意思。这是扫清阅读障碍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流利,就是不要磕磕巴巴,把长句子读通顺,该断句断句。
有感情,就是带有自己的一些理解,能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举个例子,比如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做《那一定会很好》,种子说了一句话叫做:“这真难受!”这句话就不能读出快乐的感觉,在体会感情时候,就有对课文一定的理解了,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叫做“大体了解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好了,基础动作说完了,咱们再说拔高动作。
(二)拔高动作
1. 积累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积累基本大家都知道,关键是什么是好词,什么是好句子?怎么积累?
其实大家也不用刻意去判断,凡是课本中的,都是好词好句,尽管去积累,背下来都没问题,因为这些课文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
怎么积累?
拿个本子,分类:
词语一类,句子、段落一类。
再细分,AABB、近义词反义词这样特殊词语词语一类;
成语一类,尽管去写,语言园地里面有的是,拓展起来无穷无尽,把这个做扎实了非常厉害。
2. 整体感知
看了课文,读了课文,也正确,也通顺,也有感情,这时候最关键的是:需要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以三年级上册课文《去年的树》为例,分3点说一说整体感知:
把握主要内容
叙事性文章就是谁、干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课文中就是小鸟和给大树唱歌,第二年回来发现大树没了,被做成火柴点火了,小鸟给火唱歌。做到这样,基本就是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为什么写这个故事?是赞扬还是贬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比如去年的树,小鸟发现大树被锯断,变成火柴,会怎么想?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提出疑问
有些课文比较难,特别是精读课文,所以孩子仔细思考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比如三年级下册《花钟》这篇课文,花圃里面的花24小时依次开放,这个孩子们可能就不太理解,怎么依次?为什么依次开放。
如果上述问题家长、孩子不能做好,那就踏踏实实把教材中的所有课中、课后的内容都做了,课中提示、课后朗读、课后题、小练笔踏踏实实做了,提前预习做好了,上课后给老师看,让老师修改,这样持续做会非常有效果。
课中提示往往揭示本课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课后的习题、练笔都是揭示本课核心方法、积累的地方。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课后练习就有“练习课文,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内心世界,说说鸟儿在想什么。”
这就是本单元重点“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的具体体现,也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具体抓手,练好了考试绝对没问题!
三、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那么,语文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接下来,我们先分析一下学习语文的两个常态:
第一,家里很重视,买了很多课外书,孩子看了,练习册一摞一摞的孩子也做了,但是成绩一直不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也仍旧是不温不火。
第二,平时囫囵吞枣,一二年级总是能得个90分,到三年级,一下子感觉变了天,貌似能看懂点,又不全懂,降到了80分,到了初高中更看不懂了,语文变成了天书。
上述两种情况,家长们是不是都体验过?为什么这样?
这其实是不理解教材背后逻辑和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导致的,咱们先来说教材逻辑。
1教材每单元的逻辑
教材每个年段,每个单元都是有逻辑的。举个例子,比如,从识字写字这个角度来讲,在低段教学重点就是以识字写字为主,教材中低段识字写字的课文比重会大一些,你的学习重点应该就在识字写字上。
同时,教材中,每个单元也会在单元导读里面提出本单元的重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重点就是“边读边想象”,在这个单元中课后练习就有“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的要求。
另外,每个单元也有课文内容间的逻辑,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编写都选取童话,方便学生理解同童话想象丰富的特点。
2教材每课的逻辑
教材把课文,分为精读、略读。为什么这么分?因为侧重点不相同。
根据学段、年段、单元重点,精读课文更加侧重于精细深入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所以,精读课文内的“资料袋”“小练笔”“选做题”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因为这都是阅读方法、课文主题、单元主题、年段重难点的延伸!
略读课文则承担迁移精读课文中学到方法的目的,所以略读课文里面的学习提示也要好好做,因为这是精读课文里面学到方法最好的应用!
举例,比如三年级下册课文《小虾》的学习提示就是非常好本单元学习重点的体现!
四、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
学语文有什么规律?
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其实是楚汉之争时候刘邦账下谋臣朱升出的注意,什么意思呢?
1高筑墙
什么意思?就是扎实,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拿生字学习来说,一个字,普通的做法就是抄一行,拼音写得没错就行。可是如果这样练,孩子也就能考个70分。
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拼音叫字音,怎么写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叫字形,大概表示什么意思叫做字义,通常我们以为这样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还有两个家长不知道的隐藏的大BOSS,那就是字理和字源!
字理,就是汉构成字的规律;
字源,就是这个字演变的历史。
考试时候,试卷会这样出:请写出“妈妈”的“妈”这个字的音序。
孩子一看就蒙了,我平时写作业只写了一行,你不是就应该考我写的拼音嘛?音序是什么?
还有厉害的在后面:请写出这个字第三笔。这就是考得字形。
所以,小到一个汉字,大到一篇课文,知道重难点、知道考点,科学准备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扎实,踏踏实实把每个点都练到了,储存扎实才好,无论是积累好词好句,还是阅读训练,都是一样,没有捷径可言。
2广积粮
什么叫广积粮?顾名思义:广泛积累。
积累什么?小学阶段我们就这几大方面:字、词、句、段落、篇章。
字:积累多音字、形近字、同一偏旁字、音同字不同的字;
词:积累成语、近义词、反义词,拟声词,形容词;
句:积累典型的句式,比如有……还有……;不但……而且……,好句子,比如名家名言、课本中的名篇好句。
段落:积累好段落,比如课本中叶圣陶描写荷花,古诗词,比如李白、杜甫名家名篇,比如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田园诗等等等等。
篇章:背诵一些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匆匆》;诸葛亮的《出师表》《前后赤壁赋》……
这些东西积累下来,任何阅读理解都难不倒了,任何写作都不在话下,积累多了,思路、素材随心而发,这才能为高分打下基础。
3缓称王
什么叫缓称王?就是说:语文学习见效慢,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读一二百本绘本,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区别!是的!因为语文学科特点就是“慢工出细活!”
越扎实,越广泛的积累,需要时间也多,见效也慢,这是必然的,但是要一直坚持不懈,才能打好基础。
布谷老师说:
如果没有预习,只好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刚开学时,还在“假期综合症”中没有走出来的孩子。
但也要避免预习时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不动笔。这种预习虽耗了时间,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等于是在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