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不怒:
《孟子》中说:“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遭遇贫穷困苦,也不忧愁,即使不被任用,也不怨恨。
痛苦,是因为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世俗的事情,太在乎一些东西,计较的自然就东西多了,痛苦也就多了。
当你跳出世俗的局限,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看人生得失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痛苦的事情并没有那么重要。
事物表象存在的得未必是得,表象的失也未必是失,正如《道德经》中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的道理一样。
人们喜得而厌失,其实全无必要,失去并非不可接受,更不必视为恐怖的洪水猛兽,在很多时候,失去其实就是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持有。
拥有看穿得与失的智慧。
不沉于错过、不怒于不公、不悔于失败。
得而不骄:
《道德经》:“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一个人,只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才能有所成就。
《礼记·表记》: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不自我显摆和表现,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劳身份和地位,也不强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去做,才能保持自己忠厚谦逊的品性。
一个能够洞明世事、知己轻重的人,做事处人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