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瓜达尼诺谈到:
为了忠于原著,我的任务是背离原著。
当把任何一种文本翻译成一个电影场景时,你都要避免被大量的原始材料压垮。
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与小说给人的体验感受完全不同。
相比小说大段大段,热烈而坦率的心理独白,电影单纯使用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去阐述这段特别的夏日恋情。
这种间接委婉的叙述方式,模糊了情节的明确意义,让人物情感变得难以琢磨。
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手段,在我眼里,这部电影始终是一个耀眼的故事,它关于人的欲望,关于理想的爱情。
有人曾经说过,眼睛是欲望的器官,凝视本身即代表着一种被撩拨起的欲望。
Elio第一次凝视Oliver是在两人共同用餐的时候。他长久地看着Oliver咀嚼食物的样子,和他脖子上表示犹太人身份的六芒星项链。
随后的几天,Elio的眼神总是不自觉地停留在Oliver高大的身体上。
某种渴望让这个十七岁少年的所有注意全涌向一个人,身体变得异常警醒敏感。
正因如此,在Oliver触碰Elio的肩膀时,他会不自在地转身。那其实是种不露声色的羞怯、惊喜与紧张。
夏夜,Elio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就像那条被人捕获,即将要送上砧板的鱼一样,在纷纷的情欲里无助被动,让人同情。
而欲望在随时间膨胀。
从Elio大胆贪婪嗅着Oliver泳裤上残存的气味,幻想着与他的肉体接触,到在象征死亡的一战纪念碑前,像暗语般地向Oliver倾诉。我们亲眼看到Elio的情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沉重的负担。
随后的一切像梦一样展开,Oliver的身心为他倾倒。
他们在夜里亲密接触,互述衷肠,长久积压着的欲望得到了满足。Elio应该感到欣喜快乐。
只是当太阳升起,快感褪去,复杂的情绪涌上Elio的心头。他勉强露出微笑,轻描淡写地和Oliver说,我们去游泳吧。
为什么一大清早下河游泳?那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厌恶和羞耻,想极力洗去一切,摆脱一切的表现。
他并不是对同性恋这件事无动于衷,安之若素。他确实看到了罪恶感伴随着快感而来。
在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桃子戏”中,Elio噙着泪对Oliver说:
“我有病,对不对?”
欲望将要走向它的尽头。
如果说,导演在Elio身上想表现的是人的欲望,那么在Oliver身上所展现的,则是理想的爱情,是古希腊同性爱情的一次重现。
对于Oliver来说,Elio是独属于他的美少年。
在草丛相吻的镜头里,Oliver抚摸着Elio的嘴唇,让人想起,他之前也是如此抚摸那座古希腊风格的青铜雕像的。
他是皮格玛利翁,神将他所迷恋的少年变成了真实存在的肉体。
而那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台词,似乎诠释了古希腊的爱情神话:
神用利剑把男男,女女,男女劈成两半,从此以后世上的男人和女人,必须去寻找应有的另一半。
他是他生命的另一半,现在已全部找回。关于Elio的一切,他都可以全盘接受。
于是他回答道:
“我希望人人都像你一样病态。”
为了消解Elio心里的罪恶感,他甚至做出要吃掉桃子的举动。
Elio倒在他怀里哭泣,小说写道:
我哭,是因为我从来没体验过这么强烈的谢意,而我无法以其他方式表达。我哭,是因为我今天早上我曾经对他怀抱恶意。
至此,欲望升华为真正的爱情。
确认爱情的恋人们前往贝加莫,在那个拥有田园风光的城市,他们欢笑打闹,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然后,他们便迎来了一开始便注定的分离:Oliver回到美国,从此两人远隔天涯,再也不能见面。
从情节上看,这又是一个罗马假日式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相互摸索试探,等到好不容易确认爱的存在时,现实却逼迫恋人们的分离。
有所不同的是,《罗马假日》中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无可逾越的阶级,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则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实际上,两个人恋情真正终结的时刻,不是Elio目送Oliver离开时,而是他得知Oliver即将结婚时。
Elio笑着说,那是天大的好事。
我们分明看到他希望彻底破灭的心酸。他们之间相隔的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社会的不包容与反对。
尽管导演为了尽力表现电影的主题,淡化了这种注定要爆发的危机。
但作为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它注定绕不开所有同性恋人的根本困境,即注定缺失的未来。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影片成为又一部描述同性恋现实困境的陈词滥调,而着力描绘了一种无关性别性取向的理想爱情。
什么是理想爱情?
木心曾说: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爱的内核是一个人的成长。在爱情里,他学会勇敢倾诉爱意,他学会包容接纳心底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即使被爱灼伤,也不要放弃去爱的感觉。
电影的最后一幕,壁炉里的柴火安静的燃烧,Elio背对家人,隐忍而克制的流泪。我突然很想冲进镜头,搂住他竭力遏制却依然颤抖的双肩,告诉他:
Elio,你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少年。
因为在你十七岁的夏天,有那么多人教你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