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问,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不是你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你的主观意愿和自制力有限,执行不力,不能坚持到底,没有把道理转化为日常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源于认知,积于行动,成于坚持,固于本能。
杰克•霍吉的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至今仍振聋发聩。
查尔斯•杜希格在其著作《习惯的力量》,提出了习惯形成的机理,对我们提升认知、改造自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成长与前进的每一步,帮助我们将价值观和优先级融入生活各个方面。好习惯可以助力你达成境界圆满、人生赢家,坏习惯可以摧毁你的现在和将来。
在忙碌的当下,我们越来越渴望成长的智慧和内心的安静。这就需要面对人性的弱点,重新认知习惯的力量,将所知道的那些道理融入日常、践于行动,日积月累成就好习惯,主动不被坏习惯绑架。
认识习惯要了解我们如何开启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
据科学研究,我们的习惯大多来源于大脑的基底核部分,这部分控制着呼吸、吞咽等自主运动,也是直觉、潜意识的发源地;而大脑中的前额皮质负责理性思考,主要负责丹尼尔•卡尼曼所讲的“慢思考”,需要严谨思考、投入脑力。
人类的行为中5%受自我意识支配,而95%是自动反应或者是对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就如同数万年前的祖先一样,我们面对危险时刻,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因为在原始环境中,面对危险只有果断逃跑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而逃跑这一生存习惯也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将大脑功能分为自动流程和受控流程两种。动物所擅长技能的大脑区域负责掌管自动流程及习惯,而只有人类的大脑拥有受控流程,能进行语言表达和显意识思考。
用骑象人比喻受控流程,大象比喻为自动流程和习惯。在行进的途中,掌握大权的是大象,习惯走老路,可能会因为奖励停下脚步,也会避开危险事物。而骑象人只能在方向上给出建议,这也只有在不与大象意愿相左时才有效。
因此,想要轻松自如坚定有力的生活,需要努力训练好大象而不是去说服骑象人。训练好大象,就是要依靠自发行为抵消主观意愿和自制力的局限,将后天习得的精准行为融入日常,接受清晰的目标感的支配。
单纯依靠自我控制才能坚持的事情,会持续消耗我们的心力和精力。只有把平时需要钢铁般意志才能完成事融入本能和习惯,如同汽车的自动驾驶模式一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轻松。
理解习惯需要对日常的行为模式进行拆分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法突破的瓶颈。我们通过学习,形成思想范式和认知框架,进而体现在行为模式上,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
习惯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诱因、惯例和奖励。诱因是激发行为的动机和针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奖励是惯例行为执行后的激励,而惯例可以是每天都按同时顺序出场的具体行动,也可以是心理和情感的行为模式。
比如,养成跑步的习惯,诱因是想要保持体形苗条、身体健康和他人的督促,惯例就是每天早晨跑5公里,奖励就是跑后身体蓬勃的活力、对健康的预期和朋友圈的点赞。
在这个习惯中,与大脑连接最紧密的是跑步的动机,而不是跑步本身,健康的体魄和别人的赞可给你带来愉悦感,帮助你认为这个习惯值得重复做下去,大脑也会因为渴望得到这种奖励而坚持这种习惯。
一般而言,习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键习惯,如运动、思考、阅读、写作等行为,属于人生重要习惯,可以给你带来综合提升和进步;
二是辅助习惯,如早起习惯中的喝温开水、晨起锻炼、冥想反思等,能给早起这个关键习惯予以支持;
三是大象习惯,指的是那些高难险大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完成,需要定计划、分阶段、逐步推进的任务,需要一步步推进,从微小习惯改变开始。
从习惯的组成和类型看,想精进和提升自己,原则十分简单:确定你擅长的领域,明确定位和资源,找到设想的大象习惯,培养相应的关键习惯,用每天多1%的努力坚持辅助习惯,从量变到质变,跃迁到更高的层次。
培养习惯要从细微处做起
习惯好比船锚,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定海神针作用,确保我们在最艰苦的环境、最想放弃的时刻,依然能够按照价值观、预定目标支配精力、执行行动。
现实中,很多人是不良习惯的囚徒,这些不良习惯大多是应急性措施,缺乏规划和思考,更不考虑长期后果。尤其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越容易找回旧日的生存习惯。
美国泳坛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号称飞鱼,职业生涯笑傲泳坛,获得23枚奥运金牌。这源于他从11岁开始每周7天、每天至少5小时的大运动量训练。周而复始的动作和单一不变的场景,刻画了菲尔普斯深刻的肌肉记忆和顽强的毅力,他在长期训练中形成了良好心理和行为模式习惯。
习惯的持久力来源于精力节约的本质意愿和有效自律。我们建立积极习惯就是要抵消主动意愿和自律的局限性,让习惯成为自发行为,不再需要消耗意志和精力。
积极习惯的养成可以分为四步:
一是了解自己,找出惯常行为。这些惯常行为就是需要改掉的坏习惯。你可以根据前期《时间日志帮你刻画生命的印记》的时间日志记录方法,观察自己哪些习惯需要改变,然后记录下发生的时间、状况和心理状态。从记录中找到坏习惯发生的模式。
二是确定目标,明确改变习惯的奖赏。要充分认识改正的意义和好习惯的目标,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下决心改正坏习惯后,就要用一个好习惯去替代。比如,想戒烟,首先需要明确吸烟对身体的害处和戒烟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在想要吸烟时,找到另外的替代方式如吃口香糖等去代替。
三是掌控环境,锁定积极暗示。习惯大多是下意识行为,养成积极习惯要有意识列出各种暗示自己坚持积极习惯的情形。在理想的环境下,好习惯容易去执行,坏习惯则难以执行。如果你想改变“持续检查邮箱”的习惯,就要设置固定的邮箱检查时间,并关掉电脑的邮件提醒功能,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防止邮件的打扰。
四是聚焦重点,精准具体执行计划。培养积极习惯不仅需要坚定的毅力,还需要详细具体的计划。时间、地点、情绪、行为、步骤等因素越明确,执行起来就越容易。比如,为了减肥要控制饮食,要提前规划每顿饭的内容,详细记录摄入食物的热量,再结合与运动消耗量的比较,每日定时测量记录进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舒适区、建立积极习惯的初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和精力。养成一系列的积极习惯,不要贪多图快,而是一次只作一项重大改变。太过压迫自己,则会产生半途而废的动机,增加放弃的概率。
为治理自己的惰性和破窗心理,还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勉励、监督,一起改变坏习惯。现在微信里有很多早起团、晨读团,可以通过奖惩机制、定期打卡的方式监督自己养成习惯。当然也可以借助“小日常”、“种子习惯”等手机APP软件,培养自己的积极习惯。
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有人说需要30-60天。
其实,积极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我们真正认识自己,锚定目标,坚持不懈,就会看到成果、体会奖赏,而这种成果和奖赏需要时间的累积、精力的付出,最终会从量变到质变。
当积极改变内化为一种习惯,你就能够看到今天比昨天精进,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这便是习惯带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