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第6章:年轻人走上社会后应该如何做事。
首先他给年轻人的建议中也有关于读书,但他的说法我感觉有趣,和我之前知道的有点不一样。
比如他说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作“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丰富的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的无穷尽的源泉和工具。
关于积累智慧,这一章节里他还在别的地方表达过。
他说做事情要分成一鼓作气完成和长期坚韧不拔做下去的两种方法。比如有的考试,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拼命做好,事后再不用考了,可以一鼓作气完成。
但有些事情是需要一辈子认认真真去做的,就应该长期一点点做,每天不断地做。比如一个人思想和智慧的提高,是不断经历人生痛苦和挑战的结果,必须每天思考,每天进步,绝不是读完某一本有关智慧的书就能立刻变成有智慧的人。
放在一起来理解,就更能明白一些,所谓“持续地做”的意义所在。
读书也好,持续地写也好,还有去让自己经历也好,都是在持续地积累思想和智慧。最终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还是思考能力,但急不来,只能靠持续地做来一天一点积累和提高,所以,俞敏洪甚至借阿杜唱的歌来说这观点:是你让我看透生命这东西,四个字“坚持到底”…...不管有多苦,全心全力。
但我们总是太着急,俞敏洪也写了一个故事。
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发生过一件事,为了取得更好的收成,大人们在一块地里过量施肥,水稻开始长得极旺盛,最后结出的谷子却又小又瘪。佛经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只毛毛虫,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够长成最大,最漂亮的蝴蝶,所以它拼命吃东西,等到化蛹成蝶时,翅膀无法承载它超重的身体,最后掉在地上摔死了。
到这里除了给自己启发,去反思梳理自己的浮躁,去更有信念的持续走下去外,还可以再去多一个视角来思考孩子的学习。
俞敏洪在这里也提到中国父母,填鸭式教育,让孩子们的负担很重。这样环境中,我们学会了无论做什么都想要很快看到结果,会习惯于比较合不合算,这一切从何谈豁达?俞敏洪说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长大,会让年轻人缺乏成大事需要的努力,忍耐和等待。
他说,生长速度越快的树木,其致密度就越低,生命往往也越短暂;而松柏,胡杨等树种,要上百年才能成材,用起来却可千年不朽。
一个人积累生命的智慧如此,培养我们的孩子也应如此,这些事情适合慢做,一点点做,每天都做,不着急,不盲从,不被即时反馈绑架,也就不会被因此而来的焦虑绑架。
感谢可以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