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日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更与不更,如何更,都是问题。
李砍柴是主张更的,在日更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日更的过程中练手,在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彼岸晓吾则认为,一味追求日更,难以保证作品质量。打磨的时间不够,思考的时间不足,后期的修改完善也不了了之。
莺歌yan舞则说过了日更的阶段,找到自己的状态,当写作变成内在的生命需要,就不必强求日更,偶尔给自己放个假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更文过程中,题材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刚开始,可能怀着一腔热血,带着几种小想法又冲又杀地闯进来。
等你往四周一瞧,处处厉害,人人大白,那些个好的文章读都读不过来。再看自己,捉襟见肘,好不容易想个词语遮住下面,上面又露出半个肚脐眼儿。急得抓耳挠腮,就是拿不出像样的作品。
最后索性狠下心来,掩耳盗铃般把作品往外砸,不管怎么说,总得捞点阅读量自我安慰。可最碜人的是,阅读量更是明目张胆的伤人,数字明摆着,你想糊涂都不行。
好在一些顶厉害的人阅读量也不是都高。比如“我是柳如是”,看过她的几篇文章,有功底有内涵,可是阅读量不高,文后留言也十分有限。
还有一个叫刘秀玲的,她的文章以我这双不专业的眼睛看,就是地地道道的纯文学。前一阵子看她的干货文——《如何写出一篇好散文》,有停不下来的激动和喜悦。
干货文写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完全具有散文的意蕴和节奏,读罢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她的另一篇《老师我,有话说∣那些与成长有关的事》,也感人至深,好几次被震出热泪来。两篇文章阅读量极高,前一篇1.7w,后一篇1.2w。
她的另一篇《我要嫁这样的你》,阅读量更是惊人,在这里10w+不是传奇。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前两篇。
后来追看她的连载《正月里来是新年》,很多细节,她写得那么贴切,那么自然,那么俏皮,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笑过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可是这些作品阅读量并不高,多的过百,少的几十,文后留言也极少。
再看她的主页,1.5w粉丝,1.5w赞,0关注。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刘秀玲对写作对生活自有主张,她有更重要的书要读,更有趣的事要做,简书只是她偶尔露面的平台,不值得成天泡在这里刷存在感,即便单身有大把时间消耗也不瞎耗。
怎么样?有底气的人,就是那么风度翩翩。透过文字,仿佛可以看到那个任性又个性的姑娘。
这些数字还说明什么?很多人的阅读是踩着热点来的,进来了,作者果然文采斐然,感动得一塌糊涂,抖动着小手点赞留评。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那种相见恨晚的遗憾,恨不得一吐为快。
暗暗下定决心,这人的作品一定得看,一篇都不能落下,毫无疑问,关注她,要做她死心踏地的铁粉。可是几次三番进来,不见新作出现,过了那股子新鲜劲儿。跑的跑,留的溜的溜,简书已是新人换旧人。
可这个叫刘秀玲的姑娘一时心血来潮,偏偏又重出简书,写了《正月里来是新年》,阅读量自然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她才不在乎呢,根本不屑于跟这些虾兵蟹将掰扯唠嗑,她依然走在自己的路上。
回看自己,写篇文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严重的读书不多,想法多。
看来一定得改改,按自己的想法去活,按自己的活法去写。
从明天尝试挖井,往深里凿。不为日更纠结,不因素材烦恼。
回到儿时喜欢的《西游记》,主题曲诠释了写作的过程 。其实路一直在脚下,走就是!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 ……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 两肩霜华
风云雷电 任叱诧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啦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