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259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02(2023.11.12星期日)
弗洛伊德说过:人生六岁后没有新鲜事。他假设人在六岁左右发展正常,都能进入到俄狄浦斯冲突,当一个人充分的经历了俄狄浦斯冲突后,他的人格即完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冲突建立的是“超我”,本我生来就有,自我在协调本我超我打架中自我逐渐诞生了。到六岁,超我是一个严厉的惩罚,所以很多人对成功有恐惧,害怕自己成功,我们一般会把它理解为“超我严厉的惩罚导致了对成功的恐惧。”像魔咒一样,很多人心里都有。
安娜弗洛伊德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深信必须在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都形成)都发展出来之后,才可能出现人格结构之间的冲突,才能进行典型的精神分析工作。她相信以语言为沟通媒介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儿童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进行精神分析。游戏是她用来帮助儿童做好准备期工作的重要媒介,并且借助游戏,儿童可以在表达自己时做得更好。因此,对安娜弗洛伊德而言,游戏本身可并不具有任何治疗的功能,但是进行儿童精神分析时的必要媒介。
克莱因认为,儿童潜意识表现的最大舞台并非如成人一样是梦和自由联想,而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游戏内容(其实分析的还是“移情”,人随口举的例子都是移情,儿童游戏有很多移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她仍然是在分析儿童的潜意识,但是放弃了适合成人的分析方法——分析梦和自由联想,而是将儿童的游戏内容作为分析的素材。克莱因也不认为游戏本身具有治疗的效果,但游戏提供了治疗儿童时不可或缺的分析材料。
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需要有一段漫长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治疗师与儿童建立起一种关系,唤醒儿童自己内在的不和谐。(就是让孩子能理解他的症状以及他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没有被解决的原因是他背后有一个相对和谐/平衡的结构,这个相对平衡的结构不被打破,此问题不会被解决。存在即合理。为啥能存在,一定是背后有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构。所以,你看一个问题,看一个孩子身上的东西,你一定要看他背后相对平衡的是什么?所以,咨询第一步,是挑战对方的观点——打破问题背后的结构,先让你不平衡,这会让人感觉咨询师好像是找事似的,其实是把问题背后的相对平衡结构先打破,拆解掉,重建一个新的稳定的平衡,这个问题即解决。所以,所有问题的解决永远都不在问题表面,都在问题背后,一个是动力,一个是结构。你为什么会一直维持这个问题呢?“你会有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我要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你的问题。经常问:“维持问题对你的好处是啥?”所有脆弱结构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不是主人。往往把真正主心骨依托外界,依托他人。)使其产生需要帮助的积极愿望。
题外话:做事情最高级的手段就是不留痕迹。不要有人为的痕迹。
建立关系是一种最自然的事,面对自残孩子咨询师一般的开场白是“咋了?说说来?干啥了?没干啥。割哪了?这!还好吧?还好。那你困难的是啥?烦恼的是啥?”这是不留痕迹没有人为。分析不要有预设。因为现在理论建设进步了很多,是大融合时代,此时此刻技术非常重要。即所有移情的发生都是此时此刻发生的。所以一定要回到此时此刻,如何做到?就是不做预设。你对一个事情没有期待没有预设,你就在此时此刻。一旦分辨就跑神了,不是痛苦过去,就可能期待未来,妄想未来。
当安娜弗洛伊德晚年意识到对儿童的防御机制和策略的分析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时,就不再坚持导入阶段的必要性。然而她重视与儿童建立治疗联盟的思想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他实际上提出了一系列敏锐觉察儿童的需要和能力的方法。(那时候欧洲儿童是没有人权的,有毛病赶紧治病,没有谁与孩子建立联盟。她提出要与孩子建立治疗联盟,而不是满足大人的期待。这是足够进步的。弗洛伊德虽然被诟病,但他依然是伟人。伟人不一定要正确,最重要是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