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自己很容易留恋一个人或一个环境,比如到一座城市旅游,离开时会有点失落;比如跟团旅游,结束时舍不得同团认识的人;再比如做志愿者时结识了一位老师,活动结束时,还会觉得不舍......总之真的容易喜欢一个人和环境,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且想寻求解决办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依恋。
依恋最初产生在婴儿与母亲的相处关系中,婴儿会把母亲视为自己的全世界,倘若母亲不在身边便会感到恐慌。在婴儿逐渐长大后,这种依恋便没有起初那样强烈,但是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成人之后依然会有依恋特征表现出来。
这位网友很容易对环境和人产生不舍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依恋(人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之所以会依恋,是因为身处的环境给予了这位网友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不轻易建立或者说破碎后不容易复制的,与其说留恋环境,不如说是留恋环境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每次的离别意味着安全感的破灭,需要重新花费精力与时间去建立新的安全感。
这位网友应该是从小比较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场依附性比较强的人,很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依赖,这与童年经历有关。在童年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话,长大后就比较容易缺乏安全感。但是如果这种情绪不影响个人生活的话,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倒觉得许多大作家、大诗人都属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才可以对花吟诗、对月饮酒,很容易与环境产生共鸣。这并非伤春悲秋,而是与环境融为一体,太过于沉浸于自身的安全感反而对周围环境较为冷酷,导致只把关怀指向自身,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神经症。
如果这位网友想要克制一下这种依恋,可以给自己的心设一道“边界”。心理学讲究人与人之间是存在边界的,即便是与父母之间也不可越过此边界,要留有个人情绪的独处之地。不要把个人看做相处环境的一部分,而是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一生要与数不清的环境建立关系,与一处别离,意味着与另一处相遇。享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心境,大概会不觉与环境的分离如此难舍,甚至会期待下一站的旅行了吧。再或者,可以往前推想,就算与留恋的环境一生都不分离,难道就不会厌倦吗,人生若只如初见,美好是因为别离,别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美好,而美好只能戛然而止才能留存回忆,否则只能让曾经的美好渐行渐远。所以,这么想,就保留那点不舍吧,每种情绪都是生命的悸动,倘若我们把所有的情绪克制的完好,恐怕也体会不到生而为人的完整。
这位网友的不舍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留恋,就好好珍惜每次的不舍,只要不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没有什么大问题。
祝大家此生能走过无数风景,感动常在,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