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了什么?
美剧看了一箩筐,英语还是没长进?
公众号、指导书、牛人帖,一个都没落,却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有没有觉得“这说得,不就是我嘛”?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终身成长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快速学习;在工作中,能及时解决未知问题;在踏足新领域时,能迅速搭建起知识体系。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被称为“大脑使用手册”的书:《学习之道》。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小时候是个理科学渣,把数学、科学之类的科目视为洪水猛兽,但命运很神奇,多年之后,芭芭拉再次回到学校,取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现在是一位工程学教授。
《学习之道》出版后,高居美国亚马逊学习类图书的榜首,芭芭拉开设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也非常受欢迎,学员高达数十万人。
《学习之道》从最新的脑科学开始,讲述两种大脑模式在学习中的作用,为什么越难的知识越不能拖延,以及如何通过搭建组块,来扩大记忆容量。
一 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越是争分夺秒的想一个创意,越觉得自己简直是江郎才尽,越想越觉得味如嚼蜡、毫无新意。
这个时候,爱迪生会怎么做?
据说,爱迪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不会废寝忘食得工作,而是小睡一会,他会在手里拿一个小球,再在身旁放个盘子,然后就放松入睡,一旦睡着,手中的小球就会掉下来,砸到盘中,响声将他惊醒后,爱迪生便会抓住思维的碎片,拼接成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和爱迪生的差别,就在于没有善用发散思维模式。
大脑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模式和发散思维模式。正如字面意思,专注思维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大脑状态,而发散思维模式则是一种相对放松的思维状态,有点类似于潜意识在大脑后台运行。
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有意识得使用专注模式,像集中精力、勤奋得读书、做练习题,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发散模式在学习中的作用,其实,发散模式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就需要发散模式出场了。发散模式就像在大脑中散步,因为状态松弛,所以可能走到任何一个地方,这个特点,使发散模式能够把大脑中的各个部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常常会有新的领悟,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因此,必要时,我们需要强迫自己放松下来,转变思维模式。
从专注思维转换到发散思维,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太难,比如放下手头的工作,走一会神,但是如果时间紧张、压力大的时候,可能就难以从头脑中驱散,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手段。
此外,散步也是一剂进入发散思维的良药。很多作家,像简•奥斯汀 查尔斯•狄更斯等,都经常在散步中获得灵感。关键是,在放松的时候,大脑要完全忘记之前的问题,这样发散思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高屋建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到过一种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2]三者任一即可。
二 越难的知识,越需要克服拖延
虽然生活越来越忙,时间宝贵,但是很多人仍然陷于拖延症。拖延症是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尤其是你要做的事儿有点难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你有拖延症,就没有时间给专注模式,就不能稳扎稳打得学习知识;因为时间紧迫,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就会使我们思维混乱,无法进入到放松的发散模式,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需要时间来消化知识。在两次专注模式之间,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发散模式。
打个比方,专注模式下掌握的知识,就像是一块块砖头,发散模式下的无意识思考,就像是泥浆,砌墙的时候,需要泥浆干了后,才能再砌下一块,否则,如果因为赶时间而突击,就会导致知识的墙,歪歪扭扭,非常容易崩塌。
因此,我们需要时间去掌握知识,也需要时间去把知识连接起来,所以,面对难题的时候,需要克服拖延症,马上动起来。
那么,如何克服拖延?
01 首先需要识别出,让你出现拖延状态的信号
你是不是上网查资料的时候,很快就会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社交网站上?你是不是一收到微信私信,就忍不住会刷起朋友圈?如果你存在这种拖延的信号,就需要关闭这些信号,比如关掉手机,或者远离网络。
02 建立新的反应程序
拖延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感受到压力,因此想把注意力转移到不那么痛苦的事情上,当出现这个压力点的时候,就必须去建立新的反应程序,这其中的关键是制定计划。
提前制定好工作计划,当你想去干点别的事情的时候,就看一下自己提前做好的计划,防止思维跑偏。另一方面,提前列好计划,能够给潜意识时间,处理任务清单,督促你完成第二天的任务。
03 奖励机制
按照计划工作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奖励自己一下,比如,看一个电影,给自己买个小礼物等。设置奖励时,必须确保这个奖励能够对自己产生吸引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养成不拖延的新习惯。
为什么这点很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这是重塑大脑的过程,也被称为是“习得性勤奋”,这些小奖励能够让原来乏味的事情,变得值得期待。
当你能够从学习或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就会喜欢做这件事,形成良性循环。
04 信念
要有“虽然道路是遥远的,但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信念。当你在攀登一座学习的高峰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学习的困惑,可能会让你逃回舒适区内,拖延着不向前走。但如果你能够相信自己,才能在这种困惑的时候,克服自我怀疑,坚持走下去。
刚开始时,我们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很正常。接下来如何应对,才是重要的,重点就是把负面情绪放在一边,强迫自己按照计划执行。
三 组建知识组块,扩大记忆容量
专注模式需要发散模式来消化新知识,发散模式则需要专注模式中记忆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知识组块来扩大大脑的记忆容量。在了解组块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大脑对正在处理信息的瞬时或短暂的记忆,之前认为人的大脑最多可以同时容纳7个记忆单位,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工作记忆一般只能容纳4个记忆单位。
为了扩大记忆容量,我们就需要把知识打包成组块,一个组块只占用一个记忆单位,组块中的信息量越多,我们的记忆容量就会越大。
长期记忆,就像一个仓库,只有通过不断的间隔重复,工作记忆才能进入到长期记忆库,并储存下来。我们想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将更多的工作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这时,就需要组建知识组块。
什么是组块?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你的电脑桌面,一个个文件是独立且凌乱的,我们会根据主题来把这些文件整理成文件夹,比如,照片、视频、学习课件、写作稿件、工作文件,都分门别类地归到各自的文件夹里,这样桌面是不是看起来整洁了很多。
组块就和文件夹类似,通过组块可以使工作记忆储存的信息增多,也会使大脑高效得运转。
比如,早上刷牙。这个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基础活动,但我们只要想到“刷牙”,身体就会自动去执行。就是因为大脑中的“刷牙”组块,把这一系列的身体活动都包含在一起了,我们不必记住每一个动作步骤,只要启动“刷牙”这个总的组块,就可以执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构建组块的基本步骤:
01 把注意力集中在构成组块的信息上
首先,我们必须专注得思考掌握的信息,才能有灵光一闪的发现时刻。信息不会自己变成组块,因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既要创造出新的神经模型,也要把新的神经模型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既有模型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专注模式,稍有走神,可能就无法发现其中的联系了。
02 理解构成组块的知识
要把知识打包成组块,首先要基本理解这些知识。理解的过程就需要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交替出现,只要功夫用到位,就总能加深理解。理解力像胶水一样,把这些知识黏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组块。到用的时候,只要牵出头就能拉出尾。
03 获得组块运用的背景信息
组块形成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运用它。背景信息,是指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组块,既要知道组块何时有用,也需要知道组块何时无用,这将帮助你更深入得理解组块信息。
当你理解透彻之后,就可以在新的问题上运用知识组块,这种现象也叫迁移。迁移就是将知识从一个背景用到另一个知识背景中的能力。比如,你学会了一门外语后,学第二门、第三门外语就会轻松很多。
四 学习技巧多多益善
01 间隔性的重复和穿插学习
间隔性的重复,是说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按照记忆曲线的规律,在一周之内每天复习,然后延长到,几天复习一次、每周复习、每月复习,相反,一天之内复习20遍则是在做无用功。
穿插学习,是指要把不同的知识交替学习,这样能够让发散思维模式,有时间去吸收前面的知识。比如,你可以学一个小时数学,休息几分钟,再学一个小时的英语,这比一直学习数学的效果好。
02 提取记忆和重述知识
提取记忆,简单说就是回想,在学习知识后的24小时内,回想学习的内容,这比多阅读几遍学习资料,效果更好,因为提取记忆的过程,强化了已学的知识,同时能对没记住的知识加深印象,重点复习。这也是为什么每天做复盘的人,会进步很快的原因。
重述知识,和提取记忆有些类似,只不过重述不仅是回想, 还涉及到语言。形成语言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语言相当于思维的可视化,能帮助我们更牢得记忆知识。
03 通过测试,避免能力错觉
很多人有习惯,做练习题的时候,先看答案再做题。
我们需要了解,很多创意,从结果往前推,你会觉得没有多难,可能会认为我也能想出来,这是一种能力错觉,创新需要的就是那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发现。
先看了答案,我们也会产生“这题没什么难”的错觉,以为自己都会了,这也是一种能力错觉。为了避免眼高手低,就需要通过测试,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
04 善用类比的方法,加深理解
如果你觉得,专注思维模式和发散思维模式的概念有点抽象,我们也可以把两种思维模式类比成手电筒。
专注模式就相当于手电筒聚焦于很小的一块领域,光线很亮,但是范围狭小;发散模式,就相当于从更远的距离来用手电筒,光亮虽弱,但是涵盖的范围大,视角更宏观。
发散模式相当于登山中途的大本营,是爬山累了时的休息之地,休息之后,仍然要回到爬山的过程中,就是回到专注思维模式。
学习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困惑和问题,因此,有人说,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然而,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一点点壮大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所以,不管是多难的事情,我们都要勇敢面对内心的压力,只要开始做,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