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天,我突然想起惠妃。其实,很多女人都是惠妃这样的性格。她们不求有多大成就,只想守着老公和孩子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因为不与人交恶,不过分张扬,甘于忍耐,最后收获了完美的结局。
她没有算计心机
惠妃和还是静嫔的静妃同时听到了有人跟老嬷嬷讨要“情思绕”这种酒。惠妃听到之后显然想去弄个究竟,可是静嫔拉走了她,跟她说,在宫里一定要学会明哲保身。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时,我第一反应是静嫔这个人太自私了。可是接下来的剧情让我为自己轻易对别人下结论而羞愧。
惠妃显然听了静嫔的话就撂开了手。而静嫔想法设想搭上了莅阳长公主,借莅阳长公主之手帮助霓凰逃过一劫。我想当时静嫔不想让惠妃插手此事,就是怕她们俩人最后弄巧成拙,反而坏事吧。
皇后因为孩子的缘故把惠妃看成是自己心中的一根刺,可是她从来没有像对付越贵妃和静妃那样对付惠妃,顶多让她抄抄经文、斥责几句就算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后觉得她对自己造不成多大的威胁吧!
人,如果没有威胁性,别人也不会对你有太大的戒备。也许就是因为此,她才能顺利抚养自己的儿子成年,不受任何阻碍地封为惠妃。
如果想过安稳的日子,那么就不要急切地当“出头鸟”,隐藏自己的锋芒,能换来想要的平静。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机算计,那么毫无公害地处事,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她没有气魄胸襟
如果我说,其实很多女人都是惠妃,想必大家应该都有共鸣吧。惠妃胆小怕事,爱抱怨,遇事不公却又不敢想办法反抗,只好默默忍受。
古人说,一分胆量一分福。皇后罚惠妃去先太后宫里的佛堂点三十支蜡烛,惠妃不敢去。因为太后早已逝世,宫里只有洒扫人员,佛堂幽森,又不能带丫鬟,所以她害怕。正巧遇到静嫔,有静嫔的陪伴,她才顺利完成任务。
她身体不舒服,找太医也看不出毛病,被皇后斥责轻狂,无奈下只好跟静嫔发发牢骚,也就过去了。
按说皇后成天找各种借口为难她几十年,换宫斗剧中的人,早想各种办法去对付皇后了,或者依附越贵妃去算计皇后。可是她没有,她只是默默忍受,最多也只是私下里抱怨抱怨。连自己的儿子也养成了这样的脾性,胆小,爱抱怨。
皇帝为了警示皇后,把悬镜司的案子交给惠妃的儿子宁王处理,惠妃和宁王显然也没有太过分地对付誉王和皇后,算是公允地了解了此案。
也正因为惠妃的胆小,让她不去与人为恶,也不去刻意报复皇后,不做什么过分出格的事情,所以才能走到最后。静妃主理六宫之后,她终于拥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忍,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学会忍,也许,忍一忍,真的会海阔天空了呢。抱怨也只不过是为了排遣一下心中的郁愤吧。所以说,忍,也是一门极深奥的学问。
她没有远大志向
也许是惠妃本身的性情,也许是因为儿子宁王腿有残疾。惠妃母子显然对东宫之位没什么企图。当然,按照纪王爷的说法,要说哪一个皇子对东宫之位没有任何想法,显然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惠妃母子,主要是因为看清了自己的前程。
惠妃和静妃闲话时可以看出,惠妃常常忧虑,但是忧虑的事情不过是儿子的婚事、儿子的子嗣。南楚公主联姻,静妃不愿意让皇帝选中靖王。因为静妃知道皇帝绝不会让未来的皇帝娶一个敌国的公主为妻。如果靖王想要这九五之尊之位,避开这朵“桃花”是最好的。于是才有了靖王凌晨去找梅长苏商议如何避开这门亲事的事情。从后来的剧情我们得知,将要迎娶南楚宇文念郡主的亲王是宁王。而惠妃大年初一时也和静妃闲谈说:不知道南楚公主进门是好是坏。
其实,惠妃的做法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既然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助推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那么自己也就不做过多的指望,不如安安稳稳在宫中度日,畅享含饴弄孙之乐就得了。人没有那个命,又何必去争呢?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因为惠妃不是任何人的障碍,又不与任何人结仇,甘心忍受皇后给自己的委屈,所以,当静妃打败皇后成为最后的赢家后,她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清净生活。
有时候该争必须争,可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不要不择手段去争。因为争是不争,不争也是争。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不怕不争,就怕打着不争的旗号拼尽全力去争。如果你真想安稳度日,希望你的心境是真正平和的,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