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妃,虽然只是一个配角,可是看过《琅琊榜》的人却无一能逃过她的魅力。她看似闲散无争,明哲保身,实则隐忍蛰伏,聪慧过人。巍巍皇宫,三千佳丽,时间没有将她埋没,反而把她酿成醇香的美酒,惊艳了世人的眼眸。
她在猎宫第一次见到重生之后的林殊时,说让林殊好好养着,昭雪赤焰军的事情她去做,让林殊相信,她一定可以办得到。我觉得,如果静妃是主角,昭雪事件应该更有一番滋味。旁人都道静妃与世无争,其实,她只是善于用“迂回”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巧借他人之手
还记得剧中是谁救了霓凰郡主吗?小说中略过了这一点,着重描写了莅阳长公主的功劳,对于莅阳长公主是如何得知,却并没有说。而在电视剧中通过这一点勾勒出了当时还是静嫔的静妃的性情。
她与惠妃同时得知宫中有人要陷害霓凰郡主,当下劝说惠妃要明哲保身,却又通过小手段求得莅阳长公主,想让莅阳长公主帮助霓凰脱离险境。
她阻止惠妃去探听,一是知道贸然行动,根本打探不出幕后主使,二是她知道凭她们俩的地位,根本帮不上什么忙,甚至可能会把自己牵涉其中。可是以她的脾性,又实在做不到袖手旁观。思来想去,她想到了莅阳长公主。
莅阳长公主虽然为人冷淡,但只“情思绕”这三个字就绝对会让她出手相帮。她因为“情思绕”失身于谢玉,被迫下嫁,让性情活泼的她变成一个事事冷漠之人。可以说,“情思绕”改变了她的一生,也毁了她的一生。
果然,从不问世事的莅阳长公主不遗余力相帮。出宫回家的路上特意绕道去找拜访霓凰,没有见到本人,便深夜乔装去找梅长苏,拜托梅长苏去阻止这一切。
静妃知道自己势薄人微,凭一己之力很难挽救霓凰于危局,所以只好巧借他人之手,达到目的。其实,很多时候,善于借用外力,也是一种智慧。更何况,静妃慧眼识珠,借的又是一把利剑。
巧借适当时机
静妃知道皇帝多疑,很多事情直接劝说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很多时候,她巧借适当的时机,看似不经意,实则刻意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皇后不喜欢惠妃,处处刁难她。静妃为她求情,结果被皇后一番奚落。她想求助皇帝帮助惠妃,于是用了一点点小小的计谋。
静妃趁皇帝在自己宫中休息之时,一边给皇帝按摩推拿,一边看似不经意地吩咐侍女找活血化瘀的膏药给淑妃送去。皇帝果然问为什么。她以退为进,解释说因为皇后让淑妃抄佛经,还得要两份,淑妃手都抄肿了。
皇帝立刻就了然了皇后为难淑妃的事实。皇帝知道直接劝说皇后必然不能有效制止,于是想到利用让惠妃之子主审悬镜司之案来小惩大诫皇后。
电视剧中没有提到后来皇后与惠妃的纠葛,但是废黜皇后的指令却是惠妃亲自宣布的。由此也可知,和静妃交好的惠妃也是后宫争斗的赢家。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说得体的话是一种能力;而像静妃这样,在合适的时机,巧妙采取迂回的手段,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便是一种智慧了。
巧借委婉言语
静妃的巧辩心思决不在男人之下,但她留给皇帝的印象总是温婉得体,从不顶撞,总是顺从着遵循着尊卑的礼数。
皇后趁皇帝不在宫中,与誉王设局,污蔑她的草药有毒,意图谋害皇帝,要将她拖至皇后宫中拘禁,她没有为自己再三争辩,只是说了句:何必丢皇帝的脸呢?皇后便立时怔住,无言以对。
皇帝问她怎么看待赤焰军一案,她能利用简短的时间冷静应对自若,可见她的睿智聪慧。
过来人都知道,赤焰旧案是皇帝的逆鳞,谁都不敢轻易提起,面对皇帝的突然发问,静妃首先请罪,希望她的回答陛下勿怪。她先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自己出身林府,如果没有一丝追念,实在太过无情;然后又站在皇帝的角度说,皇帝这样处置有皇帝的考虑,自己不敢妄加议论。
一番言辞下来,有理有据,有情有义,丝丝入扣,既为自己做了辩解,又以同理心体谅皇帝,让皇帝不知不觉进入了温柔织就的圈套,改变了心底的坚持。
有人说,人是无法被劝说的,永远不要试图劝说某人。要想让他人改变主意,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对方从心里认同你的说法。而生硬的言辞永远做不到这一点,只要靠委婉的言辞打动心中那根最重要的弦,才能使对方彻底信服于你。
我最喜欢静妃说的一句话是:默默无争,并非任人宰割。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想,静妃就像一弯沁人心脾的小溪,滋润着靖王这条大河,环绕着皇帝这座大山,最后把天下都囊入了自己的心中。
其实,我们真该学学静妃,何必非要针尖对麦芒,何必非要咄咄相逼,有时候,迂回,反而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