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先贤今哲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重点难点】
跳出书本联系现实,体会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的頑强生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间:儒家学说思想是不是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小?多数人回答:是。那么,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真的在当代中国已经没落了吗?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学生讨论回答,师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希望能够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屏显:千年不息的中国梦——从大同社会到共产主义)
二、初读课文
1.齐读课文。梳理个别词语。
2.简介《礼记》。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礼记》这本书。
《礼记》是四书五经之一,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
祭祀、职位以及重要事件的标准化礼仪流程,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我们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其中有一句“介胄之士不拜”就是源出于此。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本文四句话分为三部分并说一说主要内容。
学生先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努力工作,人人安居乐业。
2.研读第一句。
(屏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句。
师:“天下为公”后用冒号可以吗?
(屏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可以改成冒号,因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在具体解释何为天下为公。也就是说理想社会具备两个特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研读:大道。
学生再次齐读第一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最高的政治理想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共有的。“之”,无意义。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材料。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董仲舒传》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一韩愈《原道》)
师:道,是中国文化哲学中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复杂的词语。说它简单,因为每个中国人都能意会;说它复杂,因为其内涵和外延无比广泛。我们今天选择呈现的是和本文内容相关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在中国古典政治学的范畴里,道,意味着“治”.治理,天下大治。那么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八个字: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研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再次读第一句话并结合注释翻译:(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师:通假字“与”通“举”,选举。
师(追问):这八个字是从哪两个方面讲解理想社会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社会层面(选贤与能)和个人层面(讲信修睦)。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句话。
引导学生发现古今理想社会的共同之处。(屏显材料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目标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结构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行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我们熟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一下,有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节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不是越来越小呢?我们可能不能给出具体量化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儒家文化在今天绝对不是小学生背诵“三百千千”而已。
5.研究第二句和第三句话并分析其主要内容。
学生齐读第二句、第三句话。
师:这里有两处词类活用,很重要:亲其亲、子其子。谁能联系课下注释翻译第二句?
生:所以人们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屏显材料三:
春秋 孔子:泛爱众而亲仁。
战国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西汉 贾谊: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宋代 张载:民胞物与。
近代 孙中山:博爱。)
师:看了这些材料.我们很有感触。博爱,是全世界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全人类一致追求的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义。若能推己及人.仁爱为怀,那么,人与人之间便能和谐相处,社会便能进入“和而不同”的美好境界。
师(追问):那么.怎样实现大同社会?文中
哪句话可以用来简单回答?
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对于财货.人们僧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师:物尽其利,人尽其力。我们的先辈就是秉承这样朴素的思想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建设,薪火相传,将我们中华文化延续了五干年。今天的我们该怎样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添砖加瓦?我们再来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齐读。
(再次屏显材料二)
6.研读“天下为公”。
教师:现在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爱国者,努力建设国家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回顾:天下为公。
7.研读第四句话。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大同社会遥不可及吗?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吗?孔子梦想中的大同社会最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教师(追问):嗯,不关大门也是大同社会的考核指标之一。那么看来我们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把防盗门拆掉、防盗窗拆掉,社会主义就能建成,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哦!孔子的要求不算太高啊!但是,儒家的终极理想真的如我们看到的字面一样简单吗?
(屏显材料四:“盗”“贼”)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盗:私利物也。从次(流口水),次欲皿者。贼:从戈,用戈(武力)毁则(准则,法则)。盗,最原初的意义甚至是起了坏心思就叫“盗”。贼,最初不是指小偷,也不是后来很多文字学家说的“以戎取贝”,而是指用武力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什么要解释这两个字?请看屏幕一
[屏显材料五:世界近年来的战争。
1991年海湾战争
1991年索马里内战
1992年波黒战争
1993年索马里战争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
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
1999年科索沃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
2003年伊拉克战争
2011年利比亚内战
正在进行:叙利亚战争(屏幕出示图片:叙利亚的孩子一世界欠他们一个童年)。]
教师: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触。限于时间,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做过多的分析。但是课后大家可以去请教一下政治和历史老师,去了解一下这些战争的起源,认真思考我们周边的世界为何会有霸权主义横行。回过头来再读一读《大道之行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不一样的体会。
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以贯之的理念。“大同世界”理论随着时代进步也一直在发展,不但对中国,同时对于世界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总结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所谓“道不远人”“百姓日用即道”,那些说起来貌似很空洞玄虚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正在并且将持续地、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今天的我们必须追随历代仁人志士思考:国家的未来和我们的责任。
“少年心事当撃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我们也该时时刻刻记着这句话!
https://mp.weixin.qq.com/s/5yRCc0iSZy6RfkvfKGG3LA
https://mp.weixin.qq.com/s/8m40zrh5jZyTqq6YtEA8Hw(徐杰)
https://mp.weixin.qq.com/s/H28WgQ4xXb8ZA4DwHF1Vyg(胡金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胡金辉
师:在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字,大家知道这四个字出自哪里吗?
(屏幕显示中山纪念堂匾额照片)
生齐答:《大道之行也》
师:对,出自《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篇课文。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请大家看屏幕读课文。
(屏幕显示)
图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断句。接着,师生齐读课文。)
师:特别注意“与”“矜”“分”“恶”四个字的读音,不要读错。请大家在书上注好音。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呢?大家按照预习时的分类总结来回答。
生1:我来说说本课要掌握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通假字有“选贤与能”的“与”字,通“选举”的“举”;还有“矜寡孤独”的“矜”,通“鳏夫”的“鳏”。词类活用有“选贤与能”的“贤”和“能”,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要翻译为“贤能的人”,“不独亲其亲”的第一个“亲”是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亲”,“不独子其子”的第一个“子”,翻译为“以……为子”。
师:你总结的很全面,谢谢。哪位同学来说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呢?
生2:古今异义有这些词,“孤独”在现代是一个词,但在文中是两个词,分别指“幼儿无父的人”和“老而无子的人”,“男有分”的“分”在这里指“职分”,现代汉语读去声时指“职责”,“女有归”的“归”在这里指“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是“回”的意思。
师:很好,那一词多义呢?
生2:两个“亲”和两个“子”。
师: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前面已经说过是词类活用。那么第二个是什么意思呢?
生2:第二个“亲”是指双亲,第二个“子”是指“子女”。
师:你解释得很准确。请大家注意,第二个“子”不能解释为“儿子”,要解释为“子女”。预习检查到此告一段落。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这节课的主体部分——研读“大同”的内涵。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篇文章有一种句式运用特别多,那就是否定句。先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否定句。
(学生迅速在文中划出否定句。)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吧?有哪些否定句呢?
生3:有这些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师:很好,都找出来了。读这几句话时,大家要读好否定词。我们来读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教师指导)
图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师:说说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4:第一句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第二句的意思是“对于财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并不是为了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第三句的意思是“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做得很到位,句子理解很准确。这几句话如果用肯定句的形式来翻译,怎么译呢?请大家思考。
(屏幕显示)
图片
人人……
财物……人人……
社会……人民……
师:第一句怎么译呢?
生5:人人都亲其亲,子其子。
师:这样说对吗?好像完全改变了句子的原意。到底该怎么说呢?
生5:人人都很关心别人,互相很友好。
师:这样说就对了。第二句怎么译呢?
生6:财物都捡起来,人人都为社会出力。
师:财物都捡起来是为了什么?这个要说清楚。
生6:捡起来让它发挥作用。
师:你再表达一下。
生6:财物都尽其用,人人都争相为社会出力。
师:最后一句呢?
生7:社会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师:很好,否定句如何转换成肯定句,我们掌握好了。下面,我们来读一读。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肯定句式的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按要求朗读)
图片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人相亲相爱。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充分利用,人人争相出力。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师:我们发现,肯定句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呀。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要用否定句呢?请大家小组交流,分析原因。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8:经过我们小组的激烈讨论,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否定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的追求。第二点,如果用肯定句式,我们就只能看到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但是,看不到当时现实社会的情况。作者用否定句,就是要让我们看到现实社会的情况。
师:你的表达太有思想了。作者通过否定句,要否定的正是当时社会的现状,而通过对现状的否定,也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追求。这么说来,否定句突出的是孔子对社会现实的正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子通过否定现实的形式来寄托理想,语气比肯定句更强烈。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社会。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两段文字——《礼记·礼运》及《礼记·檀弓》选段。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学习,读懂这两段话,并用几个词语分别概括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特点。
(屏幕显示,学生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概括特点)
图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师:时间到了。我们来说说当时的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的特点。
生9:现实社会的特点是,战乱频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9:兵由此起。
师:很好。这个“兵”就是指战争。还有什么特点呢?对照一下我们的课文,从这个选段中,我们可以读到什么?
生,10:天下为家。
师:非常准确。那我们从第二段文字中,可以读到什么?
生11:民不聊生。
师:概括得很全面了。我们从课文中,又可以读到理想社会有哪些特点呢?
生12:天下为公,安居乐业,和平安定。
师:是的,这就是大同社会的特点。正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不安定,孔子提出了“大同”这一社会理想。到这里,我们对什么是大同社会就理解得比较清楚了。
师:在孔子提出来“大同社会”这一理想之后,咱们民族不断传承,不断追求,不断发展。陶渊明就提出了“世外桃源”这一美好的境界。我们来读一读陶渊明的文字。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图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师:这一段话中,陶渊明重点突出了世外桃源的什么特点?
生齐答:乐。
师:确实如此,他描绘了一个人人都生活得幸福快乐的美好世界,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平安定,环境优美宜人。
师:那么,这种理想发展到近代又怎样呢?咱们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继承了这种理想,“天下为公”是他对其理想社会最精当的概括。
师:不过,为了理想社会,孔子、陶渊明和孙中山却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
生13:孔子到处奔走,希望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
师:成功了吗?
生13:没有。但他奔走半生,最后回到鲁国,开坛讲学,传播其思想。
师:是的。孔子的做法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哪位同学来说说陶渊明?
生14:陶渊明看穿了官场的黑暗,因此辞官归隐,远离官场。
师:这种做法用一个词语来说叫做什么?独善——
生14:独善其身。
师:是的。他构想出自己的乌托邦,避世隐居,独善其身。哪位同学来说说孙中山呢?
生15:孙中山为了革命不断奔走,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刻。
师:孙中山先生临死前还说——
生齐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师:他以天下为己任,终身为革命奔走,以一人之肩,挑起天下重任。
师:我们对他们三人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作出的努力,有了清晰的了解。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了社会的进步,你愿意做出谁那样的选择呢?大家可以先交流一下。
(屏幕显示,学生交流)
图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
陶渊明:构想出自己的乌托邦,避世隐居,独善其身。
天下为公 ——孙中山
孙中山: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为革命奔走。以一人之肩,挑起天下重任。
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意见。
生16:我觉得可以学习陶渊明的做法,独善其身。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
师:当今社会十分安定,人民生活很幸福。所以,独善其身,人人做好自己,我们也就为社会做贡献了,对吧?哪个小组再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7:我们组的同学都觉得应该向孔子学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能够为了其理想奔走四方,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朝着大同社会的方向努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份社会担当,为社会的发展齐出力,为理想社会的实现贡献自己。
(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发言的最大肯定。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
生18:我不想学习他们。如果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能会处处碰壁,但不一定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像陶渊明一样避世隐居,又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做不了孙中山,不可能成为革命领袖为革命奔走一生。但是,我们可以像苏东坡一样,如果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则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多做事,如果身处逆境,也能潇洒人生。
师:你的意思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生18点头
师:你很有想法。老师觉得,我们既可以像孔子这样,正视现实,为了社会的发展,拥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担当;也可以如陶渊明一样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就是美好的社会;还可以像孙中山一样,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奔走,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我们做贡献的方式不可能和这些伟大的人物一样,但是我们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齐声背诵课文。
(屏幕显示,学生看屏幕填空背诵课文)
图片
大道之行也……,故……,使……,矜……。货……。是故……,故……,是谓……。
师: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类美好社会不断奋斗,他们的那些豪言壮语,读来依然震撼人心。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伟大的诗人屈原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图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师:伟大的革命领袖马克思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图片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马克思
师: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图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师:著名的诗人龚自珍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图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师:革命领袖孙中山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师:《论语》里这样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师:理想社会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