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奇葩说》辩题是《频繁被“渣”,是不是我的问题?》,李松蔚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是受害者,还是责任人?》他的观点:不是你的错,直到你愿意做点什么:
如果你笃信,遇到坏事「都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请务必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
当你的想法有了矛盾,既觉得「不是我的错」,有时又觉得「我也想做一些改变」,可以告诉自己:「我的确是可以做点改变的。」
如果你只有一个想法:「不是我的错!」那你暂时不需要改变,你需要更多照顾和安慰。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这本书《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重构你的家庭关系》总结:受到伤害,千万不要再进行自我攻击,一定首先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第二步才是T想想怎么减少和避免伤害。受到伤害,请不厌其烦地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如果有朋友受到伤害,也一定不厌其烦地对TA说”不是你的错“,直到TA有能力改变。
这本书是李松蔚的第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写的,读起来相对轻松,只是现在看他的文章多了,觉得这本书的观点打动我的点不是很多,总结起来几个关键词:
1、贴标签: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评价,不习惯表达感受,其实评价就是贴标签,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了一样。认为自己不善于交际,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对别人的评价就更多了,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别人,一旦做出评价,贴了标签,就会给自己心理暗示,这种贴标签和心理暗示当然不总是负面的,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负面的标签,就带来负面情绪和负面能量。学习多表达感受少进行评价少贴标签是修行的重要内容。
2、受害者心理。这是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选择“当成了”不得不“。书中的案例:婆婆一把鼻涕一把泪控诉儿子媳妇不知感恩,不体谅自己多辛苦多累。当问她:你可不可以不让自己这么辛苦?她说:当然可以,我大不了回老家,他们回家哪能吃上现成饭。但当作者说你可以选择这样的办法,婆婆又说:算了,我毕竟是父母,累就累点吧。婆婆自己选择了累,可还在抱怨累。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婆婆”。我们自己做了选择,却不愿承担选择的后果,明明是自己的选择却认为是“不得不”。我们一边选择“不离婚”,一边在抱怨婚姻,感觉自己是婚姻的受害者。我们一边选择“不离职”,一边在抱怨“工资低老板坏同事烦”。跳出“受害者心理“,把“不得不“的心理改为”我选择“,虽然这不是新观点,却还是很难做到,如果能做到,抱怨就会少了,心情会愉快很多。
3、知道——接受——想改变——做到改变,每一步都差相隔甚远。认识现实,认识自我,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迈出第一步就会有后面的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才会有改变的想法,有了想法才可能真正改变。先从认识自我,认清现实开始学习。
4、哭。你有多久没哭过了?以前一直认为哭算什么本事,经常会听到“哭有用吗?有用我们都来哭“,哭还真是一项本领,人类生来就有的,可惜随着年龄增长,这项本领在渐渐失去;哭当然是有用的,首先可以让情绪得到渲泄,第二可以证明我爱自己,我觉察到自己不舒服了;第三让别人知道我受到了伤害,我不舒服,我这会儿情绪不好,别惹我;第四也是一种示弱方式,我都哭了,你就别再怪我了。所以千万不要阻止别人哭,别人一哭立马上来劝,自己想哭也千万别硬憋着。哭真的是一种能力,不时可以哭一下。作者说他羡慕爱哭的人,我也羡慕能哭出来的人。
看书就是看自己,不同的人看到的点不同,想了解自我,想完善家庭关系可以看看。
2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