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杂志的过程中,使我陷入了沉思,不断回想成为班主任这21年里,自己与学生的教育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处理问题时我采取了怎样的策略?这里面蕴含了哪些教育智慧?
这几天阅读的杂志《江苏教育》中有三个板块——带班智慧,案例评析,带班一得。三个板块都与班主任工作有关,处处体现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也会遇到像杂志中各位老师的问题,但自己从未进行过深度的思考,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未曾想过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这样解决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感悟一:时刻关注,学生成长
可以说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主任是“家长”。要想做好这个“家长”,就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第一位,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处处留心;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假期生活都要有所规划;无论是能力,还是品德都要进行培养。带班智慧板块中杨学老师开展的“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我的假期我做主”网络互动活动,让学生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假期生活。杨老师借助班级微信平台让学生晒劳作,晒朗读,晒自信,晒合作,晒探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其实我们班级自2017年参加了“你好,寒假”,“你好,暑假”活动以来,一直致力于学生寒暑假生活的建设中。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兴致特别浓厚,开展了几个假期后,学生逐渐失去了展示的兴趣。现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根本没有创意,也缺乏自主性。读过杨老师的文章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班学生不主动,不积极晒自己的假期生活,主要是评价措施欠缺,活动设计单一,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是上传视频或音频,缺少他人评价,渐渐地就会失去动力。所以今年的寒假我要在评价方面入手,改变策略,多开展一些乡村孩子和家长能共同参与的活动。
黄柳娟老师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层层递进式地培养学生领导力。从四季活动中“部落”班级组织形式(也就是活动小组)的建立,自发出现临时负责人,到创设真实情景推荐和选举班干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宣传,调查,报名,协调,组织竞选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同时,黄老师还临时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自愿选择和组织,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让我想到,我们班这个学期临时组织的创编故事表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钢笔字大赛,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选主持人,设计活动环节,自由组队,分配活动任务,有模有样,效果很好!
感悟二:信任孩子,感受美好
案例评析板块中,蒋红艳老师的《他是我的镜子》一文,由于蒋老师始终坚信班级“朱瑾”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最后成就了一个美好故事。故事情节大概:蒋老师刚刚从外校调回母校,接下了退休黄老师的班级。两年前,蒋老师刚要调走时,就听黄老师说,她的班级里有一位“朱槿”同学,能发动同学制定班规,组织学习小组,负责班级纪律,人缘,学习都非常好。可当蒋老师真的结实了朱槿同学,才发现他上课走神,未经许可喝别人的饮料,把垃圾塞到别人的抽屉里,还与同学蛮横地争吵。但蒋老师一直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没有得到朱槿的认可,所以经常找他聊天,课上总是关注着他,只要回答问题就给予表扬,最后期末时,朱槿能自主制定复习计划,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也被评为三好学生。当蒋老师再次遇到黄老师时,才知道此“朱槿”非彼“朱井”,黄老师所说的朱井早就转学了。
这个教育故事告诉我们要信任学生,要对他们有所期待,把这份期待化作浓浓的爱付诸于行动中。李学农教授的镜子理论:“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你微笑,他也微笑;你暴躁,他也暴躁;你成功,他也成功;你失败,他也失败;你放弃了他,他便自暴自弃;你欣赏了他,他便意气风发。”
感悟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是我第二次读到这句话了。第一次是在“乡村班主任工作发展研究”微信群施建珍老师的文章中读过。施老师主要针对乡村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校的合作。这次的阅读是苏海兵老师与家长解决矛盾的故事。其实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有时真觉得像隔了一座山,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儿去。当我们面对这样的艰难险阻时就放弃吗?两位老师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他们坚定的教育信念,为了学生我们可以主动出击,用真心,诚心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