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准备做“评论”这个专题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分别是影评、时评、书评。继而联想到的是说话之道。
然而,我在筛选相关书籍的时候,十分惊异的发现,居然并没有专门来写书评的书籍。
在我看来书评应该是十分普遍而且历史很悠久的一门学科才对。电影没有出现的时候,书就出现了;新闻没有成体系的时候,书就已经成体系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用牛车拉书进献给国君,那些论述都是要给人看的,所以,到底好与不好,为什么好,有什么作用,应该是有人评价的呀。不然,那些好书怎么会流传至今呢?
就现在来说,基本上所有的书前面都是有“序”的,一般情况下自序会介绍书本的内容以及写作的意图,并且会十分谦虚的表达不足之处请指正的态度;他序一般就是请一些有名望的朋友来写,内容基本上就是对书本的评价以及推荐,当然是表扬的多。
再有,就是我最近读过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在分析阅读中,最后要对你阅读的这本书做一个中肯的评价才算是完成了全部的阅读。中肯是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好的地方要肯定;有错误的地方要指要拿出证据来指正;不能主观臆断
综上,我实在是对没有完整的关于“如何写书评”的论著感到疑惑。
后来,看到一篇北大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在其专著《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关于如何让写书评的章节节选才明了了原因。摘录到这里:
书评制度
书评是一本学术杂志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是论文(Article)和书评(Review),论文往往只有几篇,涉及的范围不够广。对于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有时是书评,因为书评才能真正反映这本刊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我们翻看一本杂志时所获取的知识,有时并不在于论文,而在书评,这是和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相关联的。
因为中国学术期刊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所以一本杂志中,主体是论文,书评只占极少的篇幅,甚至没有书评。所发表的书评含盖的方面不广,大多数书评是一些对所评之书的概述和夸奖,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读者重视,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视,因为其中一些书评是作者或出版社编辑找人写的。
书评的内容应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是内容简介,即让没有见到书的读者可以通过你的介绍,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在介绍一些方面较广的论文集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有所选择地重点介绍一些文章,而简单介绍其他一些文章,或者只列其名或其类别。
第二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本书选题和内容的价值、特点,如果是前人研究过的课题,那么这本书有没有新的角度,有没有新的材料,有没有新的笔法。如果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或者说研究很薄弱的方面,则从研究的题目和范围来说明作者的贡献或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三是本书的不足,包括题目与内容是否对应,内容包含的范围是否过窄,以及材料的缺陷和论证逻辑是否合理。在指出别人不足时,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在理论、材料、研究论著/参考文献等方面举出证据,加以论述,避免空论。
第四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加以补正,包括订正书中的错误,补充书中的不足,这些部分一定要在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如果只是根据可以有两种解说的证据,就不能轻易否定作者的观点。
(摘自荣新江教授专著《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原来是因为中国没有良好的书评制度,而很多披着书评的外衣的文章却是带着编辑或者杂志社的邀请而来,难怪会不受读者的重视。
其实,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会不会写书评不重要,但是会看书评很重要。我得知道这篇书评是否中肯,才能对我选择的这本书是否合适做出一个判断。现在,其实很多自媒体在做推荐书这样的事情,大多数和我一样,介绍一下书本内容,描述一下读后感,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专业角度分析还是做不到的,希望随着自身积累的增加能写出更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