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心理猫Pcat”上2024-4-28日“小飞猫”的译文《温尼科特是怎么做心理咨询的》,有一些疑问,在此记录。
之前了解温尼科特的一些理论和概念,第一次读到温尼科特怎么做咨询,怎么实践他所强调的“抱持”。 让来访者深度退行到依赖、咨询时长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借肢体触碰和身体上的抱更具象地提供“抱持”,这些应该很有争议吧?我特别好奇几个点:
- 关于身体触碰:温尼科特的来访者表示他的咨询中有身体的拥抱,而温尼科特的妻子却公开强调他除了对失控的孩子,在咨询中没有使用过任何身体的拥抱,他妻子如此在意和澄清,让我不由得怀疑他的做法是否越界。听过卢林老师举过一个她做咨询的例子:一个小来访想呕吐,并且说想吐在她身上,卢林老师的回应是,“可以的,但是让我穿好一件雨衣”,这个处理我非常欣赏。
- 关于咨询师的情感卷入: 让来访者深度退行到依赖的程度,真的是必要的吗?如何处理咨询师的反移情?温尼科特在临床中表现的“足够好的妈妈”真的是恰如其分的吗?
- 关于去理想化和心智化:记得温尼科特总结过妈妈恨孩子的18个理由,对那些给不出足够抱持的母亲是有理解的,那么在咨询中他会帮助执着于“要抱抱”的来访去理解妈妈为什么给不到足够的抱抱吗?我在咨询中有时能深切共情到来访者的母亲,在适当的时候,我会反馈给来访者;在咨访关系中,我做不到、让来访者感到不满足和委屈的地方,我也会有适当的表达我为什么给不到。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经的去理想化的过程。同时,每个妈妈表达爱的方式、能做得好的地方可能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能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妈妈的爱和咨询师的付出的特别之处,也不是非要停留在婴儿式的要抱抱,这样的故事通过叙事的双重倾听和关系回溯等是可以呈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