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朝代吧,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基本上许多人都能够从头至尾背下来,包括许多并不识字的普通人。但是要说引起大家关注度最高的,恐怕莫过于那个最长寿的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我们普通人能够知道乾隆皇帝,一方面来源于中学历史,但是更多的来源于现在的影视作品。什么《戏说乾隆》、《还珠格格》、《乾隆大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等等,里面都有乾隆的“具体”形象,这些具体形象,直接印入了我们的脑海。
就算我们认为自己足够理智,能够正确的区分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差异性,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条件去接触真实的历史,所以在我们普通人脑海里形成的乾隆形象,与真实的人物,依然存在极大的差距。
最起码在我的脑子里,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忍好杀,自以为是的人,因为他的无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执政行为,最终导致了清朝后期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的结果,于是鸦片战争失败,又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甲午战争失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带给了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屈辱与灾难。
这么多的血泪心酸,总的根源,都要归结到乾隆的铺张浪费,自以为是,闭关锁国上去。
从乾隆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把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或者责任都推给乾隆,恐怕也是不对的,或者有很大程度的失真。
我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听了刘文鹏教授——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的课程:《大人物.乾隆评传》。
乾隆取得的成果,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几百位帝王当中成就最高的。这个最高,说的是大一统帝国的真实有效建成。
按照刘教授的说法,大一统帝国包括三个重点内容。一是统治权力的有效性,二是对武力征服的疆域进行治理的有效性,三是民众内心对统治阶级认可的有效性。
如果皇上说一,大臣做成了二,皇帝没办法知道或者知道了还没办法,那就算不上统治权力有效。如果武力征服了一个地方,但是行政命令没办法在那个地方进行正常执行,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存在实际上的独立王国,那么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虽然在高压政策下表面上不说啥,但是老百姓心里都看不起皇上,都想着一有机会就干他娘的,不认可皇上的合法地位,那么统治阶级的认可有效性,也就谈不上了。
然而乾隆皇帝,恰恰是在这个大一统的三个有效性上,完全做到了。要知道,不管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包括康熙同志,他们都没能做到在这三个方面完全实现。
要想搞成点事儿,靠自己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帮得力的手下,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这样的一帮手下,能够认真贯彻自己的想法是大前提。在这一点上,眼里不揉沙子的乾隆,做的不错。他在继位初期的“柔”以及中后期的“刚”,都是他集权统治的需要,都是为了让手下人听话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把自己的手下改造成无往不利,战无不胜的战斗团队,是大一统的根本前提,乾隆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所谓的帝王之术做到了。
游牧民族对汉族的威胁,由来已久。各朝各代都很头疼这件事。清朝的统治者同样面对这个头疼的问题。虽然汉武帝唐太宗等能够凭借一时的武力征服下来,可是并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统治,只要中央政府的军队一离开,或者中央政府稍微有点内部不协调,那些马背上的同志们就不消停,就要搞点事出来。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可是,他的一个后代仍然做了瓦剌的俘虏。所以说,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算不上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康熙朝封喇嘛,征天山,盟草原,为大一统疆域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不稳定,只要大清兵锋稍锉,准葛尔那里就无风三尺浪,自立为王,不仅自立为王,更要马头南向,饮马长江。乾隆确实有着高瞻远瞩的帝王眼光,他知道要想建立长治久安的大清基业,不彻底解决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就只会回到前人那种循环往复的死胡同里面。
于是,征战以后驻军,并用大量的经济利益进行协助与制约,终于让以前总也不肯归顺的那些地方,彻底丧失了继续抵抗造反的想法。同时,乾隆不贪多,贯彻清晰疆界的理念。你的就是你的,俺也不要,不过俺的,您最好也不要染指。可以说,正是乾隆皇帝这个策略,才真正奠定了今天我们中国的地理疆域基础。
地理疆界的大一统,也只有到了乾隆时代,才算是真正的建立了起来。
满汉之分,一直都是乾隆自身以及他以前各位皇帝的心头之痛。满洲八旗利用明末各种内乱,打下了江山。但是汉民族骨子里所认为的“异族统治”,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如何从思想层面让全体民众成为顺民,才是取得长治久安的最后标准。
于是,文化改造就成了乾隆国策里面重要的一环。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代表,乾隆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在他去世以后,这样的改造仍然在继续,最终也基本达到了乾隆所预期的效果。
至此,实现大一统帝国的三个重要方面,乾隆皇帝都做到了,中华民族实际层面的大一统帝国,也终于在乾隆朝,才得到了真正的建立。
乾隆自封十全老人,自我夸耀十全武功,虽然有吹嘘的成分,但是大致也符合历史事实。在所有封建帝王之中,他的功业,是最大的。
看到这里,肯定有许多人会笑我,因为我一直在说乾隆好话,没有任何的批评意见。其实,我并不是那个意思。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一个历史环境的问题。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衡量前人的尺码。有这么一个说法,某某某制度挺不好的,但是它是目前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那个。
站在乾隆的角度,他所采取的所有措施,也是在他看来,所能找到的办法里面最不坏的那个。当然,也许从那个时期来说,可能还存在比乾隆所采取措施要好一些的办法。可是,乾隆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果没有办法说服他,也只能听他的。比如现在企业经营,也都一样,就算有人的想法真的比董事长高明,但是如果不能让董事长接受,没有能力去说服,也只能听从董事长那个不是最坏的做法了。
应该说,一百多年以来,甚至在清朝中后期开始的接近两百年以来,所有的仁人志士都认识到了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强国,也都在努力寻找强国富民的道路,但是由于事物发展本身存在的固有惯性,这么一个拥有四亿(现在已经十四亿了)以上人口的大国,要想一下子从原来的发展轨迹上完全改变,是需要很长时期的努力的。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清末的曾国潘、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到康梁变法,到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直到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努力,都是为了这样的效果,进行着不懈的坚持。
回到初始话题。乾隆是不是闭关锁国,是不是高傲自大,这些对乾隆的评价,在史料面前,还是出现了致命的漏洞。
刘教授提到的一件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有一个宫廷画家叫做郎世宁的,他本身是意大利人,每次对外打完仗,乾隆总会让郎世宁绘制征战图,然后送去巴黎制作成铜版画。
这个史料,证明乾隆对当时的世界,有着“够用”的了解,他知道除了他所征战征服的疆域以外,还存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也知道,在有些方面,我们不如他们。
所以说,通过这个课程,我有了几个方面的认知。
第一,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方法,一定要回到历史人物生存的历史空间去看待,才有可能尽可能的公正公平;
第二,具体到乾隆皇帝的评价,首先要看到他在经营大清帝国时的煞费苦心,不懈努力,然后再看他的历史局限;
第三,历史的发展,绝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人民群众才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原始动力。乾隆固然有他因为独特地位所产生的独特影响,但是不能把后来产生的问题,完全归结到他一个人身上;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观点的正确性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动摇。所以学习刘教授的课程,也要注意到这是“刘教授的乾隆皇帝”这个角度。
当然,我写了这么多,也仅仅是“老刘的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