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
政府抵不住诱惑过度发钞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需要花钱。但政府自己不能挣钱,它只能通过收税,借钱或者自己印钱的办法,来增加自己手上的钞票。
征税和借钱基本上都得别人答应才行,印钱就不用,所以政府总有过度发钞的冲动。政府多印了钱,通过政府部门或者银行系统把钱注入经济体以后,整个社会货币流通量就增加了,钱多了。
在短期内,由于钱多了人们借钱就容易了,借钱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变得值钱了。
我们在讲利息理论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利率是衡量人们耐心的一个指标,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越高。真是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着人们觉得未来的前景更加明朗,期货在今天看来就越值钱,于是人们就会觉得投资未来是有利可图的。
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大量发钞造成的一个影响,是产生了一个并不真实的利率下跌的过程,而利率下跌会诱发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一开始,社会就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定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的资金,雇佣那些本来不会雇佣的劳动力,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但不要忘记,这个时候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社会,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渗透。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货币增发的那天还是会到来的。慢慢的,人们感觉到物价开始飞涨了,原来挺好挣的钱,即使挣了也买不到原来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人们最后真切地感觉到,通货膨胀来了。
这时候,政府就会遇到一个俩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增发货币,对通货膨胀袖手旁观,对民众的抱怨充耳不闻;要么就是得多少顺应民意,对增发货币的步伐放缓,甚至停住增发货币的步伐。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忍受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政府迟早要采取行动,收缩货币的发行量。只要那一天到来,当初人们制定的那些长远规划,就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了,资金链断裂了,泡沫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