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时代,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非凡的自己。
1. 人工智能vs人工生命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段话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正确而深刻到让人不敢直视。
这段话特别适合拿出来装逼,作为文章的开篇。
北京时间5月23日,围棋人机大战再度上演,由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九段迎战Google 围棋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 Go。结果Alpha Go以1/4子的优势险胜柯洁,昨天柯洁AlphaGo人机大战第二回,失误再次落败。
主流媒体的观点是工人智能从国际象棋到围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我们可以思考是今天的Alpha Go会不会是我们未来职业的终结者?哪些行业会受到致命打击?哪些职业人群将面临失业危机?
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先要区分两个概念: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AL (Artificial Life)人工生命- 通过人工模拟生命系统来研究生命的领域。人工生命的概念,包括计算机学科领域的虚拟生命系统,涉及计算机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改造生物的工程生物系统,涉及合成生物学技术。
好了,说人话:
人工智能就是我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人工智慧是我没教你,你自己会了,你居然自己会了。
从概念上可以非常明确的发现,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包括Alpha Go)都是属于人工智能范畴的。
这些不明觉厉的东东,其实就是那么几个算法拿语言库,图像库训练出来的,究其本质,不能算智能,而是对于人类智能的模拟。
而科幻电影的情节如终结者,Red Queen,黑客帝国都是人工生命范畴。要求程序有自己的思维,能够理解外部实物并自发做出决策甚至行动,看上去就是人的“人”。
所以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不是一回事。
2.人工智能是否对我们有影响
既然知道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无害,并且离毁灭人类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洗洗睡了?
否。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势必对传统行业造成冲击。曾几何时,大数据的出现,一度让保险精算这个曾经牛逼闪闪的行业颤抖,当年一度还有言论说是此行业将被计算机取代。
几年过去之后,该行业虽然没有原来那么火了,但是取代依旧是遥不可及的。为什么呢?
因为人工智能的强项在于运算,判断和查询。都是基于已经存在的事物。
正如之前所说的,人工智能的本质,不算智能,而是对于人类智能的模拟,模拟可以量化的人工智能。
人类的优势在于创造,创新,从无到有。
那么,过去精算从业人员可以从事精算创新,以前的工作就留给人工智能吧。
以此类推,流水线操作功能,财务分析人员,医生,投资经理等各行各业都有人工智能和人类创新引领并存空间。只要你做的不是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即可。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李开复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定义:
“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即“五秒钟准则”。
他还预测,约50%的人类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有客观(非主观)判断的标准。
基于“五秒钟准则”,一些重复性高,需大量数据、单一领域的工作,人类将会被AI取代。
举个直观的例子:银行柜员。
3.未来需要你来探索
我们应该作何准备?
不妨逆向思维,从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入手。
人工智能不能创新,不够感性,不够主观,它领域单一。
那么我们需要调整的方向是需要创新思维,感性思维,多方面(主观)判断,可跨领域,处理复杂事物。
我们不去判断什么样的人终将失业,这个话题太他妈悲观,5秒钟准则足以帮助大家做出判断,我们从未来不被取代的角度切入。
所有创新、创作型人才都不会被取代:作曲家、导演、作家、画家、编剧、设计师等等......
运用感性思维,多方面(主观)判断的人才不会被取代: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叙事治疗师、直播网红、演员、教师、培训师等等......
跨领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才不会被取代,比如金融领域自媒体,互联网领域+的各种人才,成为该领域人才的前提是先成为某领域专家,然后借助信息时代互联网发生某种化学反应……
记住:
“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