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八章群体影响。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互动,并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将他们自己视为‘我们’。
二、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没有竞争,没有奖罚,他人仅仅在场就会影响我们。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被动的观众和协作者。
1.纯粹他人在场。
竞争者在场的作用是激发选手的潜能。
社会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就应该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并且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
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社会唤醒都有会促进这种优势反应。
2.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拥挤能增强唤醒状态,而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
3.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①评价顾忌: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们。
②分心:参与者在考虑共事者会如何行动,或者观众会如何反应时,参与者已经分心了。
③纯粹在场。
社会助长理论已明确提供明确预期:理论基础(他人在场含引发唤醒,并且这种理论会唤醒提高个体的优势反应)。这个理论给这一沉寂已久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在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扎荣茨用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把这些发现融合了起来。这个定律即是: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醒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作业成绩。
置身于拥挤的人群同样会引起唤醒和促进优势反应。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唤醒呢?实验表明:这种唤醒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部分来自于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另一些实验(包括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纯粹在场也会引起唤醒。
三、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评估在工作群体中成员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八个人一队拔河比赛中队员使出的力气,是否等于他们各自参加个人拔河比赛所使出的最大力气总和?如果不等于,原因何在?
1.人多未必力量大。
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就会受到搭便车的诱惑。
个体一旦到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会有所增强,这样社会助长的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激励个体的一种策略是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
①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到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参与度高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
社会助长研究的是个人作业成绩能单独评价时人们的行为表现。然而,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要集合个人的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进行评价。
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在完成这样的“集体任务”时,就不会那么努力了。这正如我们平时所见的:如果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达群体便车的现象。
然而,当目标十分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时,人们在团队中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定义“去个体化”,并确定其发去个体化的环境。
1.群体失控:法不责众。
去个体化:在一些群体情境中,人们便可以抛弃道德约束,以致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
①群体规模,滥用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成员坚信自己不可能遭到控诉,他们把自己的个体行为看作是群体所为。
②匿名性。
③唤起和分心活动。
2.强化自我觉察。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经历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自我觉察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
自我觉察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
具有自我意识或者由于外力暂时产生自我意识的个体,能保持情境外的日常言论和情境内的实际行动高度一致。
高水平的社会唤醒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是丧失自己的个体感。
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醒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体化现象。
其结果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五、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描述并解释与思想观念相似的人交流通常会怎样强化我们学习的态度。
很多冲突的发生都是由于冲突双方总和观念相近的人交流。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
1.“风险转移”的案例。
“风险转移”: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
风险转移效应是可行的,也是意料之外的,并且无法立刻找到任何明显的解释。
2.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群体极化的概念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
①群体极化实验。
②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学校中的群体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初的差异会扩大。两极分化。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同的态度倾向。
互联网上的群体计划。
恐怖组织中的群体极化。
2.对于极化的解释。
①信息影响。观点就其本质而言的确很重要。态度的转变,并不仅仅决定于听到他人的观点。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
②规范影响。
社会比较:所滑参照群体就是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
人众无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倾向。
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
群体讨论可能会带来消极或积极的结果。在你试图理解群体讨论会加强个体的冒险性这一有趣的现象时,研究者发现群体讨论实际上加强了原先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谨慎的观点。
在日常情境中也同样,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为研究者观察群体影响打开了一扇明窗。
研究者证实了两种群体影响: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起来的信息大多有利于大家最初的选择,因此会强化对其的支持。
六、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说明群体影响阻碍了正确的决策的条件及原因。说明群体促进正确决策的条件,怎样引导群体做出最好的决策。
珍珠港事件、猪湾事件、越南战场。
群体思维: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在群体中同志式友情可以提高生产率。
友善的、凝聚力强的群体,
对异议的相对排斥,
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做决策的支配型领导。
1.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导致群体成员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利。
①无懈可击的错觉。群体都表现的过分自信,以致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危险警报。
②群体道义毋庸置疑。群体成员接受了其所在群体内在的道义,却忽略了伦理和道德上的其他问题。
群体成员还会在想法上变得越来越接近:
③合理化。群体集体投票的方式将决策合理化来减少挑战。对其进行解释和找出合理的理由。
④对对手的刻板效应,陷于群体思维的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对手不是太难于协商。就是太弱小愚蠢,以至于难以抵抗他们的计划。
最后,群体会受制于追求一致性的压力。
⑤从众压力。
⑥自我审查。自我有异议,但仍将被人们厌恶,这样的念头压倒了我的愧疚感。
⑦一致同意的错觉,不要去破坏一致性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会导致一致同意的错觉。
⑧心理防御,有些成员会保护群体,使那些质疑群体决策效率和道义的信息不会对群体构成干扰。
群体思维的各种症状表现会阻止群体成员探寻和讨论相反信息以及其他的可能性。
2.对于经济思维的批评。
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安全而凝聚力高的群体会为成员提供自由的氛围来提出异议。即使良好的群体交流过程,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3.预防群体思维。
①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
②鼓励批评性评价,设置一个魔鬼代言人。
②有时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③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④在实施之前召开被成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4.群体问题解决。
几个人的相互批评碰撞可以使群体避免某些认知偏见并且产生出一些高质量的点子。
尽管公众认为面对面的头脑风暴法能比人们单独工作时产生更多的创意,但研究者却不这样认为。
在群体中提出想法时人们会更有成就感。
①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相结合。
②让小组成员通过书面互动。
③结合电子头脑风暴。
当来自众人的不同信息综合在一起时,所有的人一起就会变得比几乎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更聪明。
对几个国际事迹失败决策的分析表明,群体凝聚力可能会掩盖针对情境的真实评价,如果群体成员强烈地渴望一致,或是她们与相反的观点相隔绝,又或是领导暗示了自己的意愿时,尤其如此。
对和睦过分的关注,称为群体思维,其症状表现有①无懈可击的错觉②合理化③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④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⑤从众压力⑥对于疑虑的自我审查⑦一致同意的错觉⑧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对贾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式的批评指出,该模型的某些方面(例如支配型领导方式)与错误决策的联系要大于其他方面(例如凝聚力)。
但是,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事件中,群体有时候也会做出英明的决策。这些案例说明了预防群体思维的方法:①支持公正无偏②鼓励魔鬼提出立场,③分组后一起讨论作出决策,④寻求外部力量的投入,⑤在执行决定之前召开“第二次机会”的会议。
对于群体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群体能比个体更正确,如果群体的规模很小或者大群体中个体的头脑风暴在群体的头脑风暴之后进行,群体也能提出更多的好想法。
七、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解释个体会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所在的群体。确定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发挥作用。
文化背景塑造了我们,但我们也帮助创造并选择了这些背景。
从众压力有时候会战胜我们更好的判断,但公然的压力会激起逆反心理,从而坚持自己的个性与自由。
说服的力量确实很强,但我们可以通过公开承诺和预估说服的感染力来抵制被说服。
1.一致性。
比起摇摆不定的少数派,那些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有影响力。
少数派缓慢效应:相对于多数派,少数派往往更慢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2.自信。一致性和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
3.背叛多数派,坚持已见的少数派会,打破任何的一致同意错觉。
信息影响(通过有说服力论据)和规范影响(通过社会比较)同时可以增强群体极化和少数派影响。
4.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领导就是特定个体动员和引导群体的过程。
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通常是支配型的。
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通常具有民主风格。
主动关注工作的进展,同时对下属的需要也很敏感。
转变型领导:激励他人认同并承诺完成团队工作任务。
群体也会影响他们的领导者。
尽管多数派的意见往往占上风,但有时候少数派能影响甚至推翻多数派的立场。即使多数派不接受少数派的观点,少数派的讲话仍然可以增加多数派的自我怀疑,促使他们考虑其他可代替的办法,这往往会导致更好,更有创意的决策。
在实验中,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行动传递着自信,引起多数派的背叛时,少数派的影响力最大。
任务型领导与社会型领导,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领导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那些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并且表现出自信领导气质的人们,通常能赢得信任并鼓舞其他人追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