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做志愿者的想法,是从受益和感动开始的。
20年前,我带着儿子去美国探亲,我们在美国住了3个多月。我儿子在那插班上了小学六年级,当时社会课学的是希腊神话,看着他的厚厚的课本,我和先生,还有一位大学英语系的老师共同为我儿子“打工”,我帮他帮他查字典,我先生和那位英语老师给他做翻译,但一篇文章生词太多了,有好几百个,为儿子打了两天工,我们实在干不下去,我跟儿子开玩笑:“我们替你打不了工了,你尽力学吧。”第一周三次测验他得了三次0分,就在我们忐忑不安担心儿子不想去上学了的时候,学校主动为我儿子安排了一位志愿者辅导他英语。这位志愿者是位80岁高龄的大学退休教授。第二周测验我儿子仅得了2分,班主任却带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用了一个半月我儿子可以听懂课了。过了两个半月,我儿子开始得9分,(满分10分)与美国同学没有差距了,他能在英语学习上快速进步,就得益于志愿者的鼎力相助。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我儿子享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无私关爱。比如,学校常组织活动,需要学生分头带食物、水果,锅碗瓢盆。每次给我儿子分配的任务是带纸盘子,这是最易搞定的,但就是这点活,总有小志愿者同学主动替他带了。
儿子的学校下午三点放学,他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在家门口有一个比较大的十字路口,可能是学校通知有关部门,每天三点多一点总有一位志愿者举着stop牌子,引领我儿子过马路。然后走人。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他一个小孩要过马路。
在美国期间,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
每天下午3点都有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小学生做作业。这些孩子父母因在工作,暂时无法来接。还有各种为小学生开设的课程,如围棋、手工、讲故事,老师们都是志愿者。每个周六上午有故事会,听众是一岁以上的小宝宝们。讲故事的志愿者是该图书管的管理员。我还参加过一次周末的科普活动。志愿者是附近的科学家。他们给小学生展示液氮的形成和作用。小朋友们兴趣高涨,争着参与实验。
这些志愿者并未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也从未获得过报酬,但他们的义举就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印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缕缕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