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与绕墙而走—浅谈对一些外语学习理念的再认识 (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艺术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也曾经提到"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春秋•老聃》上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名人大家见仁见智,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下任继愈先生的观点,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换句话说,那就是:“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知识是无穷的,但核心之道却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可以靠记忆,靠积累,但核心的道理只能靠领悟。
如果我们把上述观点用在外语学习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英语的单词成千上万,但构成单词的基本单位却是二十六个拉丁字母;虽然英语的发音复杂多变,但构成英语语音的基本单位却是48个音素。万事万物无不始于简,而至于繁。
由此,根据个人的一些体会,在外语学习方面,可否真正“登堂”(这里,我们不谈“入室”,这个标准有点高了,我们只谈“登堂”)的主要标志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能否领悟或抽象出所学目标语言的音素,另一个是能否领悟或抽象出所学目标语言的语法。请大家注意,这里所提到的领悟和抽象是指你的大脑,而不是你的记忆,更不是指你上过了几堂语音课,或者读过了几本语法书。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母语是中文。但是对大多数母语是中文的国人来说,我们也许说不清什么是中文语法,但我们却能运用自如,并且准确无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完全领悟了中文的语法,它也深深地溶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换句话说,我们母语的语法是长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或看书学下来的,更不是记下来的。同理,语音音素方面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对此不解,或许他们会问:“这种领悟出来的和记下来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其不同点究竟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稍加详述。譬如,在语音音素方面,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抽象目标语言的音素,那么,有相当的目标语言的音是由我们的母语语音解读和替代的。这样一来,我们对目标语言的语音记忆,有时是母语的音,有时是目标语言的音,而更多的时候,则是这两种音的混合形式。另外,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对目标语言的语音处理,时常是依据上下文或者场景等综合信息进行的。如果是这样,一旦语言的内容一变,一旦我们遇到陌生的题材或者不熟悉的情况,我们的听力或者会话能力就会急剧下降,有时,甚至连会的词汇也无法听出来了。但是,这种情况在母语中却很少会出现,即使我们遇到不熟悉的题材,或听到陌生的内容,我们依然能够大致知道他们在谈什么?或者哪些部分是我们熟悉的,哪些部分是陌生的。这种母语自信与从容自若,并非刻意培养,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大脑自小对母语语音音素的熟悉与完全领悟。用句俗语来形容,那就是,我们对于熟悉的词汇,烧成灰也认得,也不会有异议。但是,对我们所学习的语言来说,如果我们的大脑不能完全领悟或抽象出目标语言的音素,如果我们的记忆只是依靠背景知识等综合因素,一旦题材一变,或者我们碰到不熟悉的场景,我们则很难有语言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于一些熟悉的词汇,我们也不敢确认。许多曾记住的和熟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换了个地方或“马甲”,我们就可能目瞪口呆,难以辨认了。
如果大家同意上述看法,那么,我们不妨对此做个总结。无论语言理论上的作用有多少,现实中,说到底,语言的主要功能不过是用来沟通交流,用来传情达意。如果你的大脑真正能抽象出目标语言的音素和语法,那么,即使你只有三五千的词汇量,你依然能够用语言连学习语言。因为此时,你已有了语言自信,有了想像能力,也有了猜测能力并敢于猜测。当你读一本原版书,你能读出其主要含义并从中学会不少新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但是,另一种情况则是与此相反,如果你的大脑不能或者没有完全抽象出目标语言的语音和语法,那么,即使你的词汇量上万,你依然无法通读一本原版书籍,而且,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词汇量太小了,有太多的陌生表达,有太多的词语不熟悉,不认识,需要学习。此外,时常,即使每一个单词你都认识,你却难以确定其含义,这种语言的不自信会伴随着你多时,如同你身负上万词汇,但却绕墙而走,不得其门而入,直到你悟出其核心内容,从而登堂入室。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我们也可以这样形容。如果你的大脑能悟出或抽象出目标语言的音素与语法,那么,当你面对你的目标语言时,你似乎有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虽然词汇量不大,却能言语传情,心有所感。反之,如果你的大脑不能完全抽象出目标语言的音素与语法,即使你有上万词汇,却更像“身有彩凤双飞翼,心无灵犀一点通”,才学再高,却难解风情。
不过,总体来说,大道至简,但至简却是至难。一个悟字,写下来虽是简单,要想做到,却是千辛万苦,实属不易。
关于人的悟性,《史记》上曾提到张良与刘邦的故事,它是这样记载的:“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现实中,天授之人甚少。孔子将人分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外语学习方面,也似乎如此。对你我来说,我们也许都是困而学之的,如果我们没有天授的悟性,我们只能也只好用汗水弥补。
《礼记·中庸》上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是至理名言,用在外语学习方面,也是十分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