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期共读活动,说实话,想读书 ,爱读书,唯惧读数学书,一是爱好使然,二是数学类书籍相对抽象,难以消化。身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强压头皮也得去读数学书,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读书环境、读书笔记、读书心理,如此勇气可嘉地开始了读书活动。
即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起来仍感吃力,为此,做了些许努力:边读边做笔记,记纲要、记要点;边读边思考,结合案例思考;边读边录音,加强阅读效果;精读细读反复读,对于不理解地点反复推敲,今天读过明天再读。即读书要玩味,如此读到了前三章,感觉吃得仍不够透彻。现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之前,我们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止步于教材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又或是课堂教学中总结时提及的数学思想。一直感觉数学思想高高的浮在空中,触不可及,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总结出数学思想,这课顿时高大上了。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走向误区:数学思想的体现是老师说出来的。即在某个教学环节或课的尾声我们会引着孩子总结:在这里我们运用了数行结合的思想或转化思想。
当《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变四基时,基本思想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数学思想方法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小学数学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思想方法往往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教材的一条明线,难么隐性的思想方法就是教材的一条暗线。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暗线,需要经过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隐性知识,常常被人们忽视,对其了解也不深刻。通过这段时间读书,让我渐渐的对此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首先是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只有对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研究。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数学思想的理论和抽象程度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现实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因此,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其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要研读和分析教材,理解所教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借助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同时也要注意,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过分强调其中的一个我想都是不对的。
二、数学课堂与数学思想
正如前面所说的数学思想是隐性的,况且他需要长期孕伏。以我们目前的学生成绩测试方式,更不容易展现数学思想的优越性。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往往忽视了数学思想的培养,这是原因之一。其二,我们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远远不够,不能够结合具体的知识去渗透数学思想,更无从谈起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引领。通过读此书,对每项数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明白了数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的应用。
读着读着,发现数学思想有时早已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会引导学生思考有效运用以前学过的旧知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不仅用来转化思想,同时渗透了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把圆划分成无限个全等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就是将有限的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很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的培养,不需要生硬地总结出数学思想这一结论。
三、数学思想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数学思想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由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如低年级的教学往往注重操作和直观,因为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一年级在最初学习0到10的认识时,就借助直观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数字,一个人,一个苹果,一支铅笔都可以用一来表示。也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解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最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感触最深的是源于陪伴孩子成长,一天,与豆豆玩卡片,每人分了几张,我随口问到“豆豆,谁多呀”,他认真地数了数他的“1、2、3、4、5、6”,又数了数我的同样的“1、2、3、4、5、6”,满以为他有答案了,谁知他又提出“妈妈,你和我一起数”于是,我们各自又手指着数自己的,他数一个,我数一个,最后一起数到6时,他得出结论“妈妈,我们都一样”这不就是我们“一一对应”吗?在我们成人理解中,已经都各自数到6,就得有结论了。在这样大小的孩子眼中只有如此才可以。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懂学生,是我们总强迫学生以我们的视角去理解,去接受。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正如吕健主任所说的“读书不止于打卡”,读专业类书更需如此,要多去玩味,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该狠狠逼自己一把,努力去读,尽力去思,全力去写,相信自己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