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白岩松写过一本书《幸福了吗》讨论国人的幸福和自己四十岁的感悟。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过时,得空了的时候问问自己,幸福了吗?
我们在2010-2020这十年里匆匆忙忙,忙碌中是否期待过一个无所事事的假期?而随之而来的这个春节假期,焦虑与恐慌变成情绪的底色,而勇气和乐观正在褪色。
- 真实的幸福是什么?
马丁·赛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给出的一项关于真实的幸福是什么,即“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从乌台诗案后就时运不济,屡遭贬黜,先是黄州,后来又是安徽,到六十二岁的时候更是被贬到海南岛。但是苏轼这个人很特别,在黄州时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在安徽儋州修堤坝,在海南吃荔枝,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苏轼的一生,在他的经营下,是幸福的。
快乐公式: H = S + C + V (H =幸福的持久度 S =幸福的范围 C =生活环境 V =可自控因素)
- 幸福的意义
《真实的幸福》里引用了一个实验,该实验以180位修女为调查对象,这些修女吃同样的食物,不抽烟不喝酒,社会地位也相同,但她们的寿命和生病次数存在很大差别。其中长寿并且少生病的修女在自传中经常使用“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情感,而短寿的修女方则很少在自传中采用积极的描述。这个寿命差距,足足有30年之多。
中国古代有一位有名的医生叫做扁鹊。有一天,魏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医术最厉害?”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排第二,我最差。”魏王很疑惑,“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回答,“病痛症状开始之前,大哥就已经治好了;而二哥在病刚开始发作就治好了;而我往往是最病痛最严重的时候才能把病人治好,所以人人以为我医术高明。”学习幸福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我们的心灵生病。幸福的知识是教给健康的人去守卫自己的心灵健康的工具。
汶川地震后绝大部分人受到了心理创伤,很多人在灾后看到了重建工作,看到了遇难的家庭又重新投入生活。鲜少有人知道,当时海蓝博士带队,“512心灵守望计划”安慰震后的青少年,引导他们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如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一样,很多人的心灵受到了冲击,需要从应激状态中恢复过来。这个时候学习一点积极心理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 幸福的法则
幸福的法则1: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现在很多心理方面内容的公众号,总在探索原生家庭对小孩长大后的影响,这是不好的。过于看重童年的重要性了,苏轼的爸爸苏洵28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而之前写诗画画都不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非但没有放弃自我,还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字会被载入历史。没有任何的实验和证据指出过去能决定未来。我们简单粗暴地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难道不是将自己对于人生的主动权放弃了吗?
幸福的法则2: 未来不全像你的想象。
南非国父曼德拉是一位非凡的领袖,他让南非迈向了国家统一,谁知道他之前获罪在狱中待了27年。这样一个在狱中27年的囚徒,出狱后却远离了暴力和冲突,他支持调节和协商,化解了过去南非土地上的仇恨。
心理学里面有名的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即人们在连续遭遇失败时,有的会把失败认为是永久性或不可改变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每一件事都是很复杂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我们,失败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老庄的哲学里也强调福祸相依,有无相生,坏事到最后也可能变成好事。
幸福的法则3:抓住现在的幸福。
愉悦是关于短期的,比如挠痒痒,挠完以后很愉悦,但很快这份愉悦就消失了,大家的情感又跟着日常生活走了。而满意不一样,满意持续时间更长,也会在记忆中留存得更久。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幸福,存在幸福投资和幸福消费。而我们的幸福总资产会在我们满意时储蓄,而在我们愉悦时,很可能是在消费。《真实的幸福》里说:“我们可以认为愉悦是生理上的满足,而满意是心理上的成长。”
赛利格曼在这里提到的满意和心流是同一种情感体验。“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获得一种专注忘我的状态——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等。
活在当下,是一种处世哲学。
积极心理学在赛利格曼和他的追随者的工作中逐渐发展,不管他的观点是否会在未来推翻,但积极心理学确实帮助很多人走出深陷的泥潭,更好地前行。毕竟工作日也有阴雨天,我们仍须踏着泥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