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自我认知,一定是通过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两方面达到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你和“你”之间的深度对话。
通过内在途径认识自我有三种层次:
1、自我评价标准
你评价自己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活了那么多年,你一定有一套深植于心底的、只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的这个标准都不一样。
问问你自己,你评价自己的依据是什么?
——很多人依据的标准还是外界的反馈和评价。
那么,你能把你和你在做的那些事情剥离开来看吗?
如果去掉你现在正在做的那些事情,假设你不做这些事情了,那你是什么?你是谁?
有一种方式是,把自己已经确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中的自己的这三观进行打分;同时,还要把理想中的自己的三观和周围环境中大部分人的三观进行比较,看契合度在百分之多少。
但是,比较和打分的前提,还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评价的基础上,所以,评价的标准是根本。
一个时间段之内,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可能是固定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标准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自己要能够去觉察到这个标准,然后质疑它、改变它、验证它、修正它,这是持续不断的一个演变过程。
2、角色的层次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往往会赋予自己不同的角色。
比如职场中,你的角色是职员,回到家里,你的角色是丈夫或者妻子,假如你有孩子,当面对孩子的时候,你的角色是父母;如果你有团队,和团队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角色是领导者......
这些角色没有好坏之分,但你的潜意识知道孰轻孰重。这些角色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来帮助你确认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你可以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角色厘清并罗列出来。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角色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对于你来说很重要的角色:比如阅读爱好者、登山爱好者、早起践行者、梦想者、计划者、说服者、影响者......等等
问问自己:
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些角色?
这些角色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
你在每个角色上分别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为什么?
如果一定要给这些角色排序,你会如何排列?为什么?
3、价值观的层次
有一些东西,会一直伴随着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会时而给你提供动力时而给你制造阻力,会影响你在人生路上做出的每一个决策,无论这个决策或大或小。
这些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价值观”。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只有一套指引自己行动的价值观。
因为价值观,就是你认为在一件事情里面,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或者让你失去什么。
你可以尝试着问问自己:
你更想要奋斗的生活,还是舒适的生活?
你更渴望自由和独立,还是希望在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下行事?
你更喜欢稳定和安全,还是更期待变化和冒险?
你是希望持续的有所成就,还是只想维持内心的宁静祥和?
......
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价值观之间的“斗争”;
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你所重视的价值观胜出;
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在定义和强化你所遵循的价值观。
所以,你可以据此把自己的价值观罗列出来,进行比较、排序和深入挖掘。
什么是深入挖掘呢?
在咨询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女士。她在进行价值观排序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是“财富”。
在抽取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和她之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咨询师:为什么对你而言,财富是那么的重要?
当事人:有了足够的财富,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咨询师:为什么你对社会地位那么看重?
当事人:有了社会地位,才会被人尊重,才不会被人看不起。
咨询师:为什么你那么看重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当事人:因为我希望别人眼中的我,是有魅力的。
咨询师:有魅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事人:意味着被人认可、被人接纳。
咨询师:为什么你这么想要被人认可和接纳?
当事人:这会让我觉得我是被爱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当说到这里的时候,当事人潸然泪下。
这就是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深入挖掘。
从内打破的话,需要自己去整合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矛盾点和痛点,然后才能整合出一个适合自己现阶段情况的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帮助你解决人生路上面临的各种问题。
通过外在途径认识自我也有三种层次:
4、能力的层次
你从过往的经历中,积累了什么样的一些能力?
其中哪些能力是你的优势,可以构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哪些能力是你的劣势,能不用就不用的?
哪些能力是你用得比较好也喜欢使用的?为什么喜欢?
哪些能力是你用得比较好但不喜欢使用的?为什么不喜欢?
你希望未来,能够更多的用到哪些能力?为什么?
一个人被迫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能力再强,都只能止于优秀,而只有一个人自己发自肺腑想去做事情的时候,这个人才能进入卓越。
害惨一个普通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给他一个亿,因为,这会很容易让他滋生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欲望,并最终报废自己的人生。
所以,要时刻觉察,你的能力和欲望是否匹配?
匹配度越高,幸福感越强。
5、行为的层次
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了TRA理论模型,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比如说,你产生“我从下周开始晨跑”这个行为意向的前提条件有三个,分别是你的态度、主观标准和控制感。
你的态度是:晨跑有助于身体健康。
你的主观标准是:我周围的朋友好像每天都在晨跑。
你的控制感是:每天晨跑应该是一件我能做到的事情。
当这三个因素都满足的情况下,你就有了做这件事情的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可以推测出你的行为。
简单解释一下TRA理论模型的这三个因素:
态度: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以及价值的估计。
主观标准:与普世价值观保持一致、与他人意见和行为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
控制感:对控制因素的认识,当个人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越多、预期的障碍越少,控制感就会越强。
这三项因素,看似简单,但却会不知不觉、悄无声息的影响到你的行为模式。
同样的,你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行为方式,倒推出这三项因素,从而了解自己的认知体系、决策依据、判断标准。
6、目标的层次
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期望墓志铭上有关你的描述是什么?)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目标?
实现了这个目标你能得到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个目标满足了你在哪些方面的需求?
你可以尝试着,去讲述有关自己未来的故事。
也许你会觉得这一步有点类似于梦想板:把你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写成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从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局的角度分别来描述这个故事,故事要足够的清晰和具体,有画面感和带入感。
在故事中,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锚点,把故事中,对成果有着重要意义的因素提取出来,也就是说,你得从自己的未来故事中发现,究竟是哪些因素(人、事、物、环境等等)造就了那时候的你?
在我们刚刚认知和踏入这个世界时,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所谓“绝对正确答案”。
然而,在你真正阅尽千帆后,你也许才会幡然醒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也许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正确答案”,只会有“长期可依赖的答案”。
而属于每一个人的“长期可依赖的答案”,也许正是你自己内心坚守的许多原则和信条。
以上这两种途径六种层次,都可以帮助你更深入的认知自己。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体。我们的思想、感受、期望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是大相径庭。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无处不在。有时候,这些行为和观念上的差异会引发分歧或者遭到抵触,然而,这些差异其实不过是自然界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如果你接受和欣赏这些差异,你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每一个人,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会自然而然的,在生命的历程中,完成如其所是的自己。
玫瑰不会用天堂鸟的形式来完成自己,虽然天堂鸟是七彩夺目的;燕子不会用凤凰的形式来完成自己,虽然凤凰是百鸟之王。
当一个人能够以自身原本的面目去生活的时候,生命自身的完成就是一种至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