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种感受,想要表达出来;你有一个想法,想要表达出来。
可你说不出来。
因为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关。
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比较直接。于是有了“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喜怒无常”的罪名常常被安到他们身上。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学会怎样表达,因为他们本质上还是一个孩子。只有孩子才会用极具破坏力的暴躁表达“愤怒”,只有孩子才会用开怀大笑表达“喜悦”。
音乐、绘画、文艺也是一种表达,只是它们都没有“说话”来得直接,来得迅速,来得真挚。
成年人(我指的是生理意义上的成年人)控制的成分更多。因为有社会评价的约束。那有没有失控的时候呢?
有,往往是在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
由此便带来了伤害,身心俱损。
举个例子。
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好朋友发生了争吵。这里要介绍一下背景,因为我从小得到家庭的关注不多,所以特别看重友谊。
我哭得稀里哗啦,涕泗横流。可以说十分没有表情管理的意识。然后这撕心裂肺的大哭惊动了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父亲。
你猜他干了什么?
他让我站到全班同学面前,讲一讲,我为什么要哭。
我不仅不能躲起来舔舐伤口,还要把它揭开,表演给别人看。
你真厉害,你当这是什么,情景作文课堂?
我不记得我是怎样走下去的。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小学阶段。不记得我是怎样挨了一顿骂。我还没有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就被拉出去“示众”。
美其名曰,散心。
一个同学的奶奶经过我的身旁,开心地和我打招呼。我不敢抬头,怕下一秒会哭出来。
还是我爸,他生气了:“你怎么这样?见到长辈怎能不打招呼?怎么这么脆弱!禁不起批评的吗?以后不管再伤心,出门就要笑脸相迎,知道了吗?”
喉咙已经哽咽,我还是没吭声。你说后来?后来就不记得了。
我那时大概十一二岁,就是受不得委屈。
我们脆弱着呢。
小时候就要开始学会掩藏情绪,善于表演,因为没有人有义务接受你的负面情绪。
所以后来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淡淡的”,没有很开心,也没有很难过。
那些情绪我都自己消化了。
所以下次你如果见到我哭,可能我是真的绷不住了ಥ_ಥ。
人们为什么喜欢那些敢哭敢笑的人?因为他们活得真实,不加粉饰。
一部分诗人、作家似乎总是喜欢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就是不愿意“抒情于人”。因为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你只属于“你自己”。
但我偏要抒情于人。
“身受”不易,“感同”却不难。
只要你投入一颗心。
我把我曾今的“伤口”,一刀刀剖开给人看。
不能感同身受的人可能会说:“你真是满腹的牢骚,不懂感恩的吗?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就不能体谅一下吗?”
好一句“第一次为人父母”,菩萨心肠。
别忘了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自愿被带到世上。
我始终都觉得,所谓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处理亲子关系,他们的童年也一定有创伤。可能来自他们的父母,可能来自学校,还可能来自老师......数不胜数。
来自心底的创伤只会越长大藏得越深,越长大越觉得痛楚。
我要趁着它还不深,把结痂的疤给“割掉”。
不能光痛了,要赋予它价值。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