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回归指的是在均值两端的现象都有向均值回归的趋势,波动是正常现象,可能没有任何原因。
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时没有太深体会,如今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再遇到,发现生活中太多均值回归现象了。小到孩子的考试成绩,NBA球星的赛季表现,大到公司运营情况,我们的相处方式,甚至人生。
均值回归提到两点,其一是波动是常态,即使没有发生任何事,都可能会产生波动;其二是均值回归要有合适的评估时间段和一定的容错率,避免过度解读瞬时信息。
对于第一点,波动是常态,说概念大家可能都“懂”,但要在生活中意识到并且合理运用还是有难度的。仔细想想我们和他人的相处方式,也有均值回归的影子。如果感觉没来由的某个人对你忽冷忽热,可能并不是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而是你们的关系均值就在冷热中间,太热势必要降温,太冷势必要升温,一个道理。但是很多人会太专注于某时刻的冷或热,把这个瞬时感受放大,从而又引起了很多其他的误判和决定,浪费不必要的注意力,其实也提高了机会成本。工作中也是,太看重某一次的表现未必是一件好事。
说说时间段和容错率。假使对孩子成绩的评估,每个学期算一个时间段,那一年就是AB两段,每一段都有它自己的均值线,所以在每一段内不必过度在意某一次的成绩,看整个均值就好,比如家长会说“上学期孩子成绩不理想”这种话。但是把时间线拉长再看,AB这两段整体在孩子的高中生涯里也只是三段中的一段,占比1/3。因此又有了家长或者学生自己提到的“高二成绩比较好”这种说法。所以时间段也不是绝对的,换个层次可能就不一样了,在人生这个时间轴上,我们看待事情的时间段可能从几个月变成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
我觉得我们拿到的人生均值线在当下状态都被撑得很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不停得松开这根松紧线,让它更有弹性,而我们也能够看到更多,除了当下还有过去,甚至未来。
具体来说就是,最初太立足于当下时,由于均值线被撑得很开,我们视野范围内能看到的信息点很少,此时每一点的作用都被放大,因此每个瞬时信息都显得很重要,容易被过度重视,导致容错率太低,甚至患得患失。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线开始松了点,视野里既有过去也有现在,这个时候更容易看到均值线的大致走势,经验和视野告诉我们没必要太看重一时得失,一切是会均值回归的。再往后,均值线松开得更多,这个时候相对的全局就出现了。比如五年后回忆与某人的关系,你会说其实我们当时也只是什么程度的朋友,你也不会太在意当初某件事,更能明白那是以你们关系为基准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发生的事,其实没什么。
另外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很坦然得总结某件事时,那个评价基本就是均值线了。因为已经是过去式,回看时大家通常会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看到的自然更多,同时也不会带有太大情绪,所以也不会太看重或者放大某个信息点,因此更能够正视某段人生均值线,只是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自己做到了这一点。
所以缺乏全局观以及容易被情绪摆控很可能导致我们过度解读某个瞬时信息。因此均值回归要求我们要有全局观,这样才能意识到某个当下看来特别背离均值线的点可能在整个均值线上微不足道。一般单点的“异常”并不足以影响这个均值线太多,当然某些跳跃式的点例外。但其实再往长远看,这个跳跃可能也只是均值趋势中很平缓的一部分。比如比特币的价值曲线,无论哪次涨跌整体来看都只是它上升趋势中的一小部分。
在我们松开均值线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一点点站得更高、全局观更强,而均值线的走势也在发生着变化,以每一段或许都相对平和的姿势,绘制着变化幅度可能完全不一样的曲线,完成一个个进步或者退化。从这点讲,当下每一件事都有意义,都组成了均值曲线,但每件事的量级可能都很小。如果受我们自身格局影响,太过人为放大它的作用,在长远看未必有益。所以时刻站得高点,以合适的态度对待当下的事情,给它一定的容错率,不无视也不过度解读,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人生总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