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胆子特别小,觉得家就是最安全的港湾,寸步不离的跟着妈妈的脚步,一天从早到晚都在自家院子里忙来忙去,看着妈妈有条不紊的完成一大家人一天的生活起居、家务劳动,有时候想去帮忙,反倒越帮越忙,被训斥后坐在门前的石板上发呆,这时才发现,村子前面有山,西边有山,后面也有山,时常对着山想象着:山那边有奶奶山西太原市兄弟姐妹,有爷爷惦记的河南、沈阳的弟弟,有爸爸去过的北京、有妈妈总想回去的岔山姥姥家……
没上学之前记住的地名就是:山西省太原市,河南省郑州市,辽宁省沈阳市。因为奶奶常给我们讲我们没见过、她心心念念的兄弟姐妹;因为奶奶经常给他们写信,写这些地址;因为我们家经常收到外地寄来的包裹上有这些地址,那些包裹里有好吃的,有穿的,有奶奶吃的药……每次收到包裹,奶奶都像收到宝贝一样,把包裹皮(白色布袋)洗干净收藏。那时候不懂,现在想来,那是奶奶与兄弟姐妹间的牵挂和惦念,那是岁月的沉淀、亲情的见证。
就这样,这些陌生的地名在我们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直到现在都是一听到河南就会想到郑州,提到山西就会想起太原市,虽然到现在我也没去过,没见过那里的亲人,但是亲切感与日俱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想到山那边去看看的想法,也许是听爷爷奶奶讲的次数多了,也许是幼小的我长大了,竟然不满足院子里的安逸生活,想要去看看未知世界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儿童书籍(有也看不懂),我们的认知都是从大人口中听说的。
奶奶总会讲很多外面的故事。爷爷奶奶是60年挨饿时辞掉了沈阳的工作,带着三个孩子投奔亲戚来到北大荒安家落户,凭着勤劳能干,到我们出生时家境越来越好,在村子里也是上等户,很多小朋友都羡慕我们家,我们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尤其是奶奶会给我们讲一些故事,虽然那时候听不懂,记不住,但是对我们影响很大,很想去看看奶奶故事中的世界。
第一次走出院子,走出村子是跟妈妈去姥姥家。那真是让人兴奋和期盼已久的时刻。在这之前央求过多少次,保证过多少次自己能走,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机会来之不易。
那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妈妈和三姨带着我们姐妹几个一起向姥姥家出发,走出院子向北走是一路上坡,我想象中山那边就是姥姥家,兴奋的和姐妹们边跑边玩,对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妈妈和三姨边走边聊着家里的事,不知不觉中跑出了一身汗,也跑到了山坡上,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远处有村子人家,我们大喊:看到姥姥家了!三姨否定了我们的幼稚,还要走过三个村子才能到姥姥家……我们又渴又累的跟在大人的身后,走走停停,开始抱怨太远了,这时候才明白妈妈为什么说走不动也得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到姥姥家无处停歇,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妈妈和三姨总会变着法的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看远处的大山——岔山,原来姥姥家就住在方圆百里之内最高的山,岔山脚下,因而得名岔山村。这是一座独立的大山,在我们丘陵地带的家乡很少有这样的山峰,所以格外的凸出,成为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小小的我们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去问妈妈和三姨:山上有神山吗?山上有老虎吗?……
这段路是妈妈口中的15里地,不远。那时候没有车,妈妈每次回娘家都是靠走,我们不知道15里地是什么概念,没想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长途跋涉,用小短腿去丈量15里地的结果是累到无能为力也要坚持,我在心里想:姥姥家为什么住这么远?妈妈为什么不怕累?我再也不想走了。
我记住了姥姥家住岔山村,记住了这有生以来最远的距离。记住了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座大山——岔山
长大后才明白,妈妈走路也累,但是15里地的那边有她时刻牵挂的爸爸妈妈,有她离不开的家,有她20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