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听一个典故: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既然打扫自己的屋子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古人不教我们该如何打扫屋子呢?
好了,开个玩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扫一屋”即如何收纳和整理。
说到收纳和整理,不得不说一个新理念“断舍离”。这是日本的山下英子在2001年9月份提出来的: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这跟“极简生活”概念很像,却又不同。(“断舍离”主张做压缩生活的减法)
山下老师认为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楚无用之物”的循环,才是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一个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在不掌握登山知识和装备工具的情况下,突然说“我要登上富士山”,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家务整理也是同样道理。
登山新手要做的事情是掌握登山的距离和时间,准备工具。家务上,就是掌握家里物品的数量质量,观察东西是否过剩的现状。
第一步,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
拿食物作为例子来解说比较容易理解。你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如果其中有过了保质期的生鲜食品或是还在保质期内却看起来没有食欲的食物,就应该立刻处理掉。杂物处理也是同样的。
第二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分类,
不需要的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没关系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举个例子,家里的电视因为手机的使用频率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经常觉得只是摆设;以前买的小型吹风机对于经常外出很有必要,现在定居后,要换个大的吹风机;女朋友买的衣服,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是又不能扔掉。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指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家务整理也适用: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不需要的,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20%。
知道了如何对杂物进行取舍,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如何收纳整理。
收纳指南
1
三分法
把想分类的杂物按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依次顺序进行再分类。
比如冰箱,可以分为冷藏室、蔬菜室、冷冻室。
冷藏室→食品、饮料、调味料等
蔬菜室→蔬菜,水果,辅材等
冷藏室→做好的熟食、准备的食材、需要冷冻的零食
2
7▪5▪1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衣柜、橱柜、抽屉等),很多人以为看不见的地方就把它塞得满满的,显然当你需要拿东西的时候,这个过程非常麻烦。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玻璃柜、碗筷架等),因为外面能看见里面收纳的杂物,所以尽量保持一定的美观。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玄关柜、电视柜等水平面上),这个比例借鉴了美术馆和艺术画廊的布置。宽阔的空间上仅装饰一幅作品,整体会显出美感。
3
1 out 1 in法
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有意识地先取出一个物品,再放入一个新东西,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手上留出更多的杂物,保持代谢良性循环。这种法则不仅适用于物,同样也能用在事和人上。
4
one touch法
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
只需要把动作压缩成这两步,以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就不会觉得太麻烦了。
山下老师的断舍离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放下心中对物质的执念,学会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生活美学。
其实家务这个话题,没有必须谁来做或者应该做这么一种说法,根据阿德勒的心理学,我们可以把家看成一个共同体,大家都应该去为了这个环境和家庭而付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对家的贡献来获得自我价值的感觉。我相信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