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到有人说起“断舍离”这个词儿,仿佛说起来,人也显得高大上了,对于新信息不敏感的我也不拿它当回事。年末将至,为了给19年画上句号,不留遗憾,我拿起了这本书,以明确“断舍离”真正的含义。
看完一遍,我不禁咂舌:“断舍离不就是扔东西获得快感嘛!写那么多字,骗稿费呢?生拉硬套,冗余信息辣么多,半本书说的都是收拾房间,却非要上升到精神境界层面,将断舍离奉为人生哲学,真是笑话!”
本想写一堆更难听的话来警示大家不要看,再次翻阅,发现作者开篇就说了:“‘断舍离就是扔东西呗,图个痛快’,每当听到这种说法,我心头总是涌出深深的遗憾。因为,断舍离的奥义并非在此。”这与我的话不谋而合,于是我再次认真的翻了翻,发现了断舍离的奥妙……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在瑜伽修行中受到断行•舍行•离行的启发,提炼出了“断舍离”这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断,就是斩“断”物欲;舍,即是“舍”弃废物;离,便是脱“离”执念。
断
断,并不是要斩断一切物欲,而是不要囤积一时用不上的物品,比如被销售一顿洗脑购买的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东西,心血来潮购买的某类可能这辈子也不会看的书籍,打折促销售卖的大捆大捆的卫生纸等等。
这就相当于一个水池,如果进水口的流量多于出水口,水池就会溢出。把水池换成你的居所或生活空间,当你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势必造成空间的拥挤,在其中生活的我们会感受到沉重和压抑,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舍
舍是与断相关联的,还是用水池比喻,断的操作是减少进水口流量,而舍的操作是增加出水口流量。通过舍的操作,最终是要达到某一种平衡。这种平衡需要观念和杂物两者共同作用才能达成。
观念上的断舍离后面再说,这里先说杂物上的断舍离。杂物上的断舍离更倾向于舍,有以下5点: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这5点说的就是一套舍弃物品的方法论,首先拿出某一大类物品,如餐具、玩具或是其他可以放到一类的所有物品,先扔掉看起来就该扔掉的东西,然后判断剩下的舍不得扔的物品与自己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以前流行现在不流行,或是未来或许能用但现在用不上的,再根据这件物品是否必要,是否合适,是否让人愉快的角度来进行取舍,最后再将剩下的物品进行收纳整理。
离
脱离执念,更接近观念上的思维活动。作者称之为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事物(原文这里“家”字)的具体构想
在观念上,作者并不仅仅针对家进行断舍离,而是一切存在物,一切事情,因此我将原文改为了事物。
拿家来说,我们要先思考,家的现状是什么样子?与我们理想中家是否一致?不一致要有信心让家趋近于一致,不能否定自己不行,要有积极的心态,要自信。每天抽出合适的时间,一点一点让家变好。
断舍离,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含义,但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作者在书中也自始至终没有单独拆解每个字。理想中的断舍离需要结合观念上和具体事物上综合来修行。
以下是我对于断舍离综合修行的思考:
断舍离作用于家
家的断舍离是多方面的,这里只以书架这一方面来写。
1.认识现状
目前家中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新书旧书,正版书,盗版书,相册,玩具什么都有。
2.停止自我否定
工作时间长,天天加班996,就有理由不做家务,不对自己的家负责吗?这是逃避责任。可以利用每次回家的碎片时间一点一点地收拾。
3.描述书架的具体构想
我希望我的书架显示的是都是我想看的书,想收藏的好书,并且不应该满满当当,应该有所空隙。这与我现在的书架千差万别,需要进行断舍离。
4.拿出杂物俯瞰
打开书架,使我对所有书籍一览无余。
5.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非图书,盗版书,是这一步的目标。
6.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过时的技术书籍,不再相信的玄学书籍,曾经淘来与我无关联的某人自传类书籍,是这一步的目标。
7.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已有电子书又不值得收藏的书,是这一步的处理目标
8.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剩下的书籍进行分类,这一层技术书籍,那一层收藏书籍等等。
断舍离作用于学习
1.认识现状
这两年看了一些书,什么都看,简单为主,没有重点。
2.停止自我否定
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多看一些复杂的对工作或对思想有帮助的书籍。
3.描述学习的具体构想
要增加技术和致用类书籍的比例,减少娱乐类书籍的比例,计划一年只看五十本书,每类书籍进行比例划分。
4.各类书籍进行排序
按照我的分类对书籍进行排名。
5.整理
按照书籍在各分类所占比例将排名靠前的书填充进去,形成最终结果。
此外,断舍离作用于人际关系,作用于工作或是其他方面都是可以的。它不仅仅是“扔东西获得快感”,也是一种处理人生事物的哲学工具。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