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我校科研室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下,语文组两位美丽、智慧的张红梅老师和谢丽老师为我们讲授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分析”的作文方法课。“同课异构”,两堂课均精彩纷呈,又各有千秋。听后,颇受启发。我认为这是两节“规范”、“深刻”的优秀的高三作文指导课。
规范的课堂有自己的基本要求:首先,有目标要适当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聚焦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简单地聚焦在教材上。其次,教学材料要恰当、正确、科学,要体现学科要求。再者,方法要得当、授课环节自然,课堂生成顺畅,有设计感。
关于教学目标
这次教研活动是“同课异构”,对于两位老师来讲,是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便是教学的目标。聚焦于此,备课便有了一条脉络。至于环节,都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而安排的。事实证明,两堂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以,以后我在备课时,首先一定要备清晰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一节课“花里胡哨”,学生的学习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重难点都未能有效解决。
关于教学材料
重视教学材料,辅助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张红梅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非常好。她在开篇中用到的材料是: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三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务分析”的要点,所选择的材料从必修教材中来,符合学生认知,能引起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才能更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点启发我在未来备课选择教学素材时,不能随便“拎”到教室就用,要注重其中的前后勾连。
关于课程设计
我最想说的就是这两堂课的教学是有设计感的。张老师设置的“给三岁女儿买本子”的情境,谢老师开篇时的“比一比”环节,这看似不起眼的两个环节,都有非常清晰的设计感,是经过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两堂课中清晰的逻辑结构、对重点细节的精心引导、多处细腻的处理,甚至是谢老师最后布置的作业都可见到两位老师的设计。
关于教法
两位老师都是那么美丽,然又“各美其美”:张老师温柔、谢老师风趣。就是这样风格迥异的两位老师在面对学生时却表现出了相同的一面:她们都营造了一种氛围,即用心倾听的氛围。张老师和谢老师上课时从不曾“越俎代庖”,面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能耐心等待、用心点拨。生生之间相互倾听,老师也是用心倾听,并及时做出了适度的反应。我是一位听课者,在她们“循循善诱”时,我都有举手参与的冲动,可见,这种教法的魅力。我要“借他人之长”啊!
我觉得这两节课是规范而深入的优秀课例,颇受启发。我要向两位老师学习:学习她们的勤于思考,学习她们的探索研究,学习她们的细致分析。我坚信,我想改变一点点,最终将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