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叫爱,不叫爱情。是因为女孩子若是真的投契,就会有一种还没有到达爱情,又超过了友情的感情,而且只能限于年轻的女孩子。
1,
看安妮宝贝的原文本时,这个故事力求去诉说一些女孩子的感情,虽然不乏美丽的句子,“安生说,这里的水是温暖的。可是有些鱼,它们会成群地穿越寒冷的海洋,迁徙到辽阔的远方。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家。”“但是她不告诉他,她喜欢的绿镯子还是白镯子。她的快乐模糊而暧昧。却不知道躲藏。所以让自己无处可逃。”
整个故事充满故作文艺的作女气质,没错,就是两个闺蜜共同爱上一个男生,两个女孩一如既往延续红玫瑰白玫瑰的风格,安生却不安生,是火热的红玫瑰,小小年纪漂泊流浪,是混迹酒吧的浪荡型文艺女青年;七月并不炎热,是岁月静好的白玫瑰,品学兼优,淡然地生活在一隅。男主家明更喜欢红玫瑰,安生一边和各种老板来往,还很默契地一而再再而三撩家明,怀了男主的骨肉,最后安生生完孩子后孤独地死去,我不知道有没有文艺婊这种词,我觉得如果有,就是形容书中安生这种女生,假借漂泊流浪文艺,但其实投靠的每一个都是男人,最后还撩了好友的挚爱。
2,
我是怀着这样的偏见去看《七月与安生》的,而且电影海报一出来,周冬雨和马思纯都不是心目中的形象,之前江一燕的话剧版的形象更成熟更文艺,有清纯和美艳并行的范儿。
但实际上电影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它更细腻地描述了两个女生的感情。削弱了安生对家明的主动性,而且主动把家明让给七月;安生是第一时刻对七月说,如果在七月和家明中选择,她当然选择七月。安生虽然一路漂泊,但是并不快乐,她自小父母离异,羡慕的是安稳的日子。
七月这个白玫瑰的角色更加立体。她一早知道安生家明互相喜欢,揣作糊涂;把漂泊的梦想灌注在安生身上;她向往流浪、不安定,可是她又无法抛弃优越稳定的生活;她从安生地方寻自己中产阶级的优越感,但有时候又羡慕她特立独行。撕逼戏里,她一撕就扯掉衣服,内心的复杂又强势的一面暴露无遗;最后心里非常明白家明最爱的不是她,让他在结婚那天逃婚。
可以说,这部戏,红玫瑰安生更爱白玫瑰七月,七月更加自我,和小说相反的是,最后七月怀上了家明骨肉,产后大出血而死。安生抚养幼女,并为了纪念七月,写起了小说,小说里,七月是落拓不拘,四海为家的女子。
影片的英文名叫做Soulmate,因为七月和安生是真正懂得彼此的人,她们同样美好,也同样嫉妒对方。她们渴望成为对方,这让她们的友情势均力敌,地久天长。
3,
两个女生向往对方的人格乃至于生活,互为映射。年纪轻的时候人格尚未完全,就会羡慕相反特质的人,以为生活只有一种,过了A就没法拥有B。而同性之间由于生理上的相同,对异性的迷惘,对爱情的探索,再更大一点,到对整个世界的求知,很容易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灵魂伴侣之感。这种知心,是任何异性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感情,也许不应该叫做闺蜜,我从来不觉得闺蜜是一个特别好的词语,好像是闺中密友,成年后再不往来。也不能叫百合,因为没有实质的性接触。但是每个人如果能在少女时期拥有这样一个朋友,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情,一无所知时就拥有一个就能打开整个世界入口。所以我经常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像是两个同性之间灵魂伴侣的感情,对葬花的共鸣,这是普通男孩子不会有的感情。但两个女孩子同时由于同性相斥,本能的竞争,又会发生像家明这样的事。往深里说,如果两个女孩足够相爱,那个破坏规则的男孩就会出局。
更理想的结局是,七月从安稳的生活走出来,去整个世界流浪;安生终于如愿,安定地嫁给一个靠谱的人,幸福一生。就像有一天,薛宝钗知道撒娇,林黛玉学会理智。最后你没有的特质会因为岁月的打磨,一点点弥补回来,你曾经尖锐的特质,会一点点磨平,终于有一天,你们不用羡慕对方了,才能变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朋友这个词,更加中性更加理智,没有纠缠,更符合中年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