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对中国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曾在中国一度流行。可是为什么陶先生要提出一个与之翻筋斗的教育理论?它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带着好奇与不解我进入了陶先生的《什么是生活教育》。
在弄明白什么是生活教育之前,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生活。陶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所以,生活是动态的,是变化的,那么生活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与之相应的教育。反过来说,要想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反观我们的生活,是否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在国家“双减”政策的驱动下,我们的教育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农村一线老师,我最深的感悟是,自己被教育变革的潮流席卷其中,任其漂流,带着迷茫走在前行的路上。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那么,我们必定要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生活才能达到这样的教育。
这样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三者中,家庭生活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是一棵树,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枝干。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营养。这让我想起嘉伟的故事:
嘉伟的家庭极不和谐,妈妈虽然善良但在家中强势、霸道,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爸妈之间毫无恩爱可言,妈妈和嘉伟的矛盾日益尖锐。嘉伟一直无法忘记妈妈扔过来的那把菜刀从他的耳边飞驰而过。离家出走成为了嘉伟的日常便饭,自杀成为他的威胁手段。当妈妈踏上学习之路,努力地改变自己,为孩子尽可能创造出欢乐和谐的环境,家里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十一”假期前再次见到了嘉伟的妈妈,满面笑容的她分享着和丈夫的相处方式,分享和嘉伟的点滴幸福生活。曾一度想辍学的嘉伟对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和嘉伟接触的两年发生了太多的“意外”,嘉伟的状态时好时坏,一直摇摆不定。六年级下半学期他还想着退学,还经常制造突发事件。他曾坦言,自己制造的各种麻烦是想证明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这是一个亟需爱的温暖的孩子。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的强力后盾。
当孩子来到学校,我们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我想,老师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目的,以目的为导向来引导孩子。新学期开学我接手了二年级,同学们的活泼好动让我欣喜,同时面临一个班级纪律问题。起初,我试图用“武力镇压”。河师东吼,全班立刻安静,他们会乖乖地抬头挺胸。他们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除了写作业、读书,按时上下学,好像生活没有什么乐趣。而我,每天起伏不定的心情让我感到疲惫,找不到了工作的意义。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方式,开始做出调整。除了正常的语文课程,我带领他们做手工、学手语、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一点一滴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一段时间下来,有几个细心的女孩子会经常和我分享她看到的白云、观察到的树叶、花园里的一朵花……想让孩子热爱生活,就要让孩子受热爱生活的教育。
当然,社会生活要靠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来创造。在这个大熔炉里有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家庭生活的影子。安定、和谐的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保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生活即教育,但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有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用心创造的生活才能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