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举例来说创新。
七、追随需求创新。现在流行朋友之间的小酌,私人之间的聚会,无目的的扎堆吃饭,商家就必须跟上这种需求,及时调整包桌的档次、菜品的份量和种类以及服务的风格。
八、创造需求创新。分餐制不是我们创造的,但私营饭店的分餐制我们是做的比较早、比较好的,越来越多的顾客现在喜欢上了分餐制。
九、矫正需求创新。有的时候,自动产生的需求潮流不一定都是健康的、合适的、经济的,我们有义务适当加以改造、予以矫正。比如,养生餐就是一种对需求的矫正。
这九种路径肯定不是创新路径的全部,但是如果能掌握这九种,或者其中的几种,创新就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品、新的形态、新的空间。
这九种路径举的例子都是餐饮行业的,但是肯定不是只适用于餐饮行业。无论做哪一行,这九种路径都是走得通的。
不信吗?可以试试看!
追求公益。公益就是在照章交税之外,多尽一点义务。
照章纳税是企业家应尽的义务,皇粮国税、自古有之。
除此之外,企业家还应该有点公益心,大企业家有应该有大公益心,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小企业家应该有小公益心,胸怀邻里、放眼社区。比如现在农村的不少公益投入,都是靠在外面做生意赚了钱的人无偿捐赠的,有的帮着修修村街,有的搞个文化广场,等等。
追求公益是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是,虽然是无偿付出,但是最终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其实还是企业家自己。
有人可能不赞同我的说法,有人甚至会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站得住脚的。理由至少有三:
一、追求公益可以校正企业家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追求公益能够增强企业家的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三、追求公益将会提升企业家的境界层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价值观是衡量生活幸福感和快乐指数的秤砣,秤砣如果出了问题,幸福感和快乐指数就难免缺斤少两。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钱不一定就能增强幸福感、提高快乐指数,不快乐的有钱人比比皆是。
企业家是以赚钱为职业的,算计、计较、盘算是企业家的基本功。天天算计、计较、盘算,难免会让灵魂受到侵蚀和污染。
追求公益能够换个角度去看世界、看社会、看生活、看他人,冲淡一下算计、计较、盘算,事实上是在给灵魂去去污、洗洗澡,做做保养。就像为了身体强健而休息、锻炼、做体检一样,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追求公益最大的受益者是企业家自身,企业家是为了自己在做公益。这也是一种算计、计较、盘算,但是这是一种大算计,一种有智慧的计较,一种真正爱自己的盘算。幸福感这个东西,是一个主观感觉和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仅凭心灵鸡汤无法获得幸福感,光靠物质享受也未必就有幸福感。
我们说过:苦乐可由心造。这个“可”字很有讲究,“可”就含有条件的意思,就不是“一定”。一个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一个露宿街头的人,一个天天被人吆来喝去的人,要想单凭心造出快乐,确实不大可能,甚至基本没有可能。但是,一个日进斗金的人,一个在海南有别墅的人,一个管理着众多员工的人,就一定会有幸福感吗?显而易见,答案也是“不一定”这三个字。
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能够让自己的欲望淡化一点,能够让自己一种高尚的体验,能够忘掉不少工作中的烦恼,相应地幸福感就会增加一些。别嘲笑“高尚”这个词,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高尚的种子,都会被真实的高尚所感动,都愿意自己能有几个高尚的人生片段。
追求公益将会提升企业家的境界层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这句话猛一听不大好理解,境界层级和应对挑战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企业家总会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仅靠经验、技巧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行,还要靠人生的境界才行。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的基础是什么?看得远的凭借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基础和凭借都是人生的境界。
提升境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仅靠追求公益肯定是不够的。但是,追求公益肯定对提升境界有明显的用处。追求公益至少可以让我们把钱财看得淡些,把自我看得淡些,把享受看得淡些,把得失看得淡些。这些看得淡了,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就是眼前的小利小得,被小利小得所惑是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的。做企业不容易,做企业总是饱尝艰辛,做企业不免会经历风险。有的时候,可能会有放弃的念头。
所以,才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职业精神,一种支撑我们坚持走下去的精神。追求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也许正在于此。
品牌是形象,创新是动力,公益是修行。这三件事有的时候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的。在融合中努力做好这三件事,会让做企业的过程目标更加明确、感触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饱满。
人生需要平台,人生更需要舞台。平台让我们有立足之地,舞台让我们找准自己的角色。仅仅把企业当作人生的平台,就难免有乏味的时候。还要把企业当作人生的舞台,这样才能让人生多一些乐趣。
平台需要坚实,实实在在地能够让我们站住、站稳。舞台不论大小,面对10个观众和面对100个观众,差别并不那么明显。
如果仅仅把企业当作一个平台,能赚钱就行,赚钱越多越好,这样的企业只需要企业家的技能,不需要什么企业家精神。这样的企业也只有管理者而没有企业家。
有人会说:什么虚头巴脑的企业家精神?赚不住钱一切都是空的。
我说:赚不住钱肯定不行,赚住钱了也未必就行。钱是带来享受的工具,但是钱并不一定就能带来享受。
有人会说:有钱了谁不会享受?吃好的、喝好的,买好车、买别墅,打高尔夫、坐游艇。
我问:然后呢?
对呀!然后呢?天天打高尔夫?天天坐游艇?我们听说的一些有钱人,好像也不是这样。
所以,就算有几个钱,也未必就能让精神快乐起来。就算有再多的钱,也填补不了精神空虚的黑洞。
更不要说,钱总是会花完的,坐吃山空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把企业当作一个舞台,不仅要赚钱,而且要赚来几许精彩,几许欢畅。这样的企业就不仅需要企业家的技能,更离不开企业家的精神了。技能与精神,本质上是才和德的关系。这个德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狭隘的“好与坏”之德,而是由价值观打头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现在正在上演一部电视剧,叫《温州两家人》。虽然是虚构的电视剧,但是还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
侯三寿比黄瑞诚聪明,更比他精明,但是侯三寿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了,而黄瑞诚却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侯三寿的失败,就是失败在人生的境界上,只会赚钱、只想着赚钱,由聪明而精明,由精明而尖刻,由尖刻而狭隘,缺乏爱心和诚心。而黄瑞诚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有一种由宽厚做人而生的大气,大气弥补了他聪明和精明的不足。
其实做好企业和追求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当作平台或舞台,是有着清晰链接的两件事。
其实无论企业有多小、平台有多小,都可以追求一种精神、打造一个舞台。
在村子当街开一个小卖铺,卖一些日用品、水果蔬菜,都可以有一些精神的追求,都能够打造成一个人生的舞台。
满足于每天赚几个钱,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晚上打烊后数数那些有不少毛票的营业收入,是一种做法。
追求于在赚钱的同时,为全村的乡里乡亲提供生活的便利,让小卖铺成为村中的一个人气聚集地,一个大家都愿意来、满意去的地方,也是一种做法。这种做法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
再进一步,把小卖铺收拾得干净整洁,打造得有些品位,不仅卖大家需要的产品,而且卖一种文明、一种温馨,一种时尚,让小卖铺成为村里最有现代气息的地方。这种做法还能收获许多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有微信圈朋友提醒我:企业家应该追求诚信。
是的。诚信应该是企业家精神不能缺少的内容,但是我为什么没有提呢?
因为追求品牌就含有追求诚信的意思。无法想象靠坑蒙拐骗能够树立起来企业的品牌,更无法想象不讲诚信能够树立起持久的品牌。
因为诚信不仅要靠企业家,而且要靠社会环境。诚信是社会氛围,也是公共产品。仅靠企业家难以支撑起诚信的大厦。雾霾之中,个人难以独善其身。
因为诚信是一种精神追求,还是一种制度安排。诚信需要裁判机制、奖罚机制,这些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然,即便如此,企业家还是应该把诚信作为追求品牌的题中应有之意。品牌的要素就是三个:诚信、品质、特色。
当然,追求品牌、追求创新、追求公益肯定不是企业家精神的全部。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是我个人的努力方向。
这几年年,选了几个话题写下了不少体现感触、感想、感悟的感言。
对于这些感言,有的朋友可能不以为然,有的朋友可能一笑置之,有的朋友可能有所同感。
我想再次声明:这些感言主要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是体现我自己感触、感想、感悟的感言。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自己很有收获,这就够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境遇和追求,每个人的烦恼、困惑和迷茫都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触、感想、感悟也不尽相同。自己有感就好,自己悟了就行。有了这些感触、感想、感悟,以前我可能没有成功,但至少也没有虚度。
新的一年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说来就来了。我没有什么宏大的规划,没有什么惊人的举措。但有一点我会坚持,那就是每天都要写下自己的感触、感想、感悟。如果不写,这些感触、感想、感悟就永远不会出现。
以后写什么呢?我是个女人,那就还是回到女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