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大秦帝国第三部的第十章,让我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是心惊胆战的就是这场阏与血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战事发生在秦昭襄王也就是赢稷在位期间,他的母亲就是芈八子,也就是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好吧,这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
重点是,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军力日渐增强,已经达到所向披靡的程度了,几次合众攻秦都已失败告终,秦国已经夺得魏国土地三百里,楚国南郡六百里。各国都畏之如虎。此次出兵的将领胡伤也是一员猛将,可以说有勇有谋,带领八万人马对抗赵国的六万人马,结果竟然是全军覆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我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赵国的实力,赵国在经过一番改革后,有很好的新气象,君王英明,良将颇多。有廉颇,赵奢,赵胜等人。这次派出的就是赵奢,而且君王给了赵奢很大的权利,绝不干涉出兵的任何事务,这在当时看来是多大的信任啊!
2.阏与易守难攻,阏与地势险要,是在峡谷中间的一座小城,虽然守城的只有两万士兵,但是地势险要,大型的攻城器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秦国是下了血本,杀红了眼睛才攻下了这座城池。
3.攻下阏与的秦国士兵并没有好好的守城,而是想要一血攻城时的耻辱,为死去的战士复仇,继续向武安进攻,当时武安的守城大将是大名鼎鼎的廉颇,使得武安城久攻不下,这也是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4.当时赵奢的兵力已经驻扎在了武安的西北边,本来可以和武安守军前后夹击,打击秦军,结果确是按兵不动。秦军派兵侦查时,虚造假象,误使秦军将领认为这是一支萎靡不振的军队,掉以轻心。却在秦军苦攻武安一个月,精疲力尽之时,切断了秦军后路。
5.秦军在撤退时,和赵军共同发现了一个制胜高地,都准备一举拿下,将军血战了一天,伤亡都是十分惨重,但是随后稍做休息就又投入了战斗。令我感到十分惊讶和敬佩的是,面对着有些赫赫战功的秦军,赵人竟是没有丝毫的退缩,拼劲全力的奋勇杀敌。这种保家卫国的决心,让我感到十分的敬佩。乃至班师回朝时,并没有旌旗招展,骏马奔腾,而是伤痕累累的士兵们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回来,本来两日的路程,他们走了四日才到,虽然遍体鳞伤,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疲惫的笑容。
虽然我们都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全国,我的内心也是很倾向秦国的,但是这一战,却让我对赵国刮目相看,在战国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为了一寸土地,为了一座城池,不知要牺牲掉多少的战士,为了保家卫国,每一个人都是浴血奋战,尤其是在这种两方兵力稍有悬殊,两个主将都是有勇有谋,并没有太多指挥上的失误和太大的掉以轻心,靠的就得是硬碰硬的真刀真枪的实干,就得是战士们的毅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突然想到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想知道秦国是如果吸取经验教训的么?其余各国又是如何看待这场血战的呢?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