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二节课下,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群中看到通知,滨海县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于是我拿起听课笔记直奔湖韵剧场。到了以后才发现第三节课9:30已经开始,都十多分钟了。不碍事,不影响我立即进入听课状态。
大半堂课听下来感觉课上得非常好。原来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也可以这么丰富:新媒体手段的充分运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巧妙的活动设计,辅以教师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亲和的态度,平等的对话,带领着学生进行了一场拥抱生命的体验。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课。下面就谈点我对这大半堂课的听课感受与思考的碎片。
一、内容丰富,注重体验性
陆老师的课堂内容非常丰富,就我听的这大半节课,就通过跨媒介的方式引进了视频素材和抖音文字图画材料,还有汪峰的音乐和屏幕展示的歌词;形式上有学生小组互动讨论,学生上台展示交流,老师的启发引导与集中的总结和提炼。围绕“拥抱生命,热爱生命”,角度上老师选取了正面反面侧面等多方面素材,注重把学生带进具体的情境中,从学生体验的角度去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认知角度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从而去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态度亲和,注重互动性
陆老师我不熟悉,也不知她是哪所学校的,我甚至不知道她今天上课的是几年级学生。但是她跟学生的互动非常频繁,态度非常谦和,给我的印象深刻。有人说心理健康老师,尤其是做心理咨询的老师主要职责就是:学会怎么去说话,怎么去理解别人。陆老师跟学生的所有对话和交流都是平等的,态度是谦和的,充分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既注重个体与小组及全班的交流,也注个体与个体及老师的交流。教师教学中调用了“重述”“共情”等心理咨询的技巧工具,才出现师生和谐的教学对话关系的,课堂呈现是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有效点拨与引导、归纳提炼和总结的样态。
三、情境创设,注重情感性
陆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无论是用情境渲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那对自杀夫妻的心路历程,还是那个外国残疾人自强不息视频震撼的激励作用,都强烈的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表达。让学生在知晓生命可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师者还利用歌曲和富有抒情性的总结语言进一步提炼,引起同学们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是语文老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太懂,我从语文的视角来理解这堂课,斗胆谈些这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内容选择要适切。
我们都知道,教学内容的选择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根据后来我了解的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我认为应该从认知层面上,让学生了解作为十四五岁的初中生的我们,究竟有怎样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这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再去体验感受与热爱生命会更好些。不认识了解自我,热爱自己、热爱生命会有点空。
2.教学视角要转换。
就我看到的大半节课,老师选择的绝大部分素材是别人的故事,虽然在最后一个环节也让学生谈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前面应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正视自己生活中的引起自己心情变化大甚至有特殊想法的烦恼、挫折和困难,并调用心理学甚至心理咨询的手段或工具,把他们能说出来的痛苦与挫折在小组内倾诉(当然,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当事的同学不愿意说的可以不说)。用这样的工具和方式来释放情绪,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与疏导。这样课堂既从外部信息输入,从认知层面和情感体验层面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更结合实际联系学生自己从内部用具体的方式方法去排解个人的生活的烦恼,调适好自己,使自己身心更健康,从行为层面上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地。
3.目标设计要层进。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在课题“拥抱生命,做最好的自己”中已经表述,最终的目标应该达到接纳自我、欣赏自我。那么在课上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上应该逐层递进:有中学生对自己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有在来自外部信息对生命珍贵的认知和体验,更有对自己生命中困难挫折恰当的理解与调适,最后能达到悦纳自己、欣赏自我的目标层次,这需要在设计上再动些脑筋的。
另外我不太同意评课者朱老师的观点。她认为陆老师所选用的素材有点陈旧。我认为评价素材有两个角度,一是这个素材对当前我们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没有一定的适切性和代表性,二是从学生视角出发这个材料有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这两个素材是旧的,这仅仅是从老师的角度来思考和评价的。我们还应该是从学生立场出发,只要学生觉得是新鲜的就行,只要有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好素材。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学生喜欢教学能有效就行。
因为临时听课,课堂上也没有记录,仅仅是浮在表面上的一些感受,全当是自己的思维碎片的记录,恰当与否已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