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面对死亡的焦虑,所谓迎生向死,向死而生!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所有人最恐惧和害怕的事件,任何人对死亡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很难真正的去面对死亡,特别是成年人自己,对死亡的焦虑也会影响到孩子过度的放大的这个恐惧,用一句儿童的话语来解释--死亡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我爱的父母和喜欢的动物了。因为这个恐惧是作为他们的父母都无法处理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所以也会触发儿童神经症的发生。
2017年的清明节即将来临,这个时间里,作为家长和儿童工作者,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我们很多时候会谈到鬼,用鬼去替代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死亡以及象征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他人等等,都代表了儿童时期或者更早期,我们指向死亡的焦虑和情绪。
当家里有亲人故去,或者到路上遇到死亡事件,喜欢的动物死亡等这些事件后,如果家长不能密切关注到孩子与亲人或动物分离的哀伤,哀伤的情绪卡在心上不能正常表达,都会影响到孩子完成一个哀悼。所以清明节能邀请孩子一起祭奠先人或者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者是通过网络媒体等登载和播放关于祭奠的活动等,是最恰当的时刻给孩子进行死亡的教育的最好时机。
作为父母,可以在清明节告诉孩子如下关于死亡的理解,并帮助孩子认识死亡以及帮助孩子完成死亡的哀悼仪式。
为什么扫墓?
扫墓是家族的传承,就像拜访很久没有见面的好友一样拜访离开我们的亲人。虽然我们看不见他的身体,听不到他的声音,但他们还是存在。我们每年用这样的仪式彼此见面和在他这里说出我们的思念和祝福!
为什么人和动物会死去?
有生就有死,一颗种子从发芽到长高,再到开花结果,然后到干枯,就是生命的常态,人和任何事物都会有这样的过程。(家长也可以点一根蜡烛,告诉孩子蜡烛的使命是为了照亮,当蜡烛燃烧灭后,就是完成了使命,他就离开是去完成另一项他的使命了,消失不代表他就终结了,他继续用他的方式存在着,只是我们看不到原来的他的样子)
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哀悼中的会出现的情绪和行为:
A.哭泣-帮助自己释放恐惧和压抑情绪;
B.打自己和攻击他人和物体--表达被抛弃的愤怒,转移哀伤情绪和宣泄;
C.沉默不语---压抑,希望用心的感受逝者的现状,割舍不掉与逝者的情感链接;
D.不敢独处,需要陪伴!这是因为孤独,因为逝者的离开,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需要家人陪伴身边,才能感觉到可以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如何完成对生命中重要他人或关系的哀悼仪式:
A.可以鼓励他画画和写一封信,和逝者沟通,完成他们之间未了结事件和告别;
B.引导孩子生命周期很短,需要珍惜时间和珍惜生命;
C.鼓励孩子建立和发展新的关系。
家长积极帮助孩子认识死亡,才能帮助孩子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教会他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