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段总会成为父母,有人成为父亲,有人成为母亲。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成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学生,虚心学习争取做个成熟的大人。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爱与害怕,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跟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理的事情,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的等待。”
我家小孩才2岁,感觉离长大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压根就没去想过那一天。不过只要做了父母的人,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都会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有一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害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聪明,没有人家的优秀,等等。。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
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改善和保护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如果管教孩子是出于爱孩子,那么我们在管教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应该是爱,而不是愤怒;管教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伤害或者羞辱孩子。有句老话,说的是无情的管教只会招来孩子叛逆,好的父母应该把慈爱融入对孩子的管教中,并且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奉行。
把握分寸的父母有一个特点,他们会充满感情地去教育孩子,绝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做父母有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说出一些不应该说的话、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是告诉孩子:“我休息一下再说。”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大家都需要安静一下。”安静和休息不仅适合两岁的小孩,也适合所有的成年人,它可以让父母获取更多的回旋余地,带着尊重和智慧来与孩子交流。比如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感情用事,这跟饿着肚子去超市买东西有点相似,最后往往做出较为冲动、未经思考的决定,日后懊悔不已。相反,如果能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需要对孩子进行管教,如果真的需要,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更合适。最好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谈,感情用事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父母,我的孩子没有嫌弃我这个新手妈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更有耐心,孩子你慢慢来,家长不要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获得经验,慢慢成长的,而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一个人的过去虽然会影响他的将来,但不会决定将来,也不会决定他的个性,更不会决定他做什么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很糟,但绝不会糟糕到让人心如死灰的地步。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比如想让小孩做什么样的职业,考什么样的学校,以至于很难辨别到底谁是孩子、谁是父母;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毫无生气,连续好几天都笼罩在阴影之中,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有这些感觉,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所谓成长,就是满怀希望地行进,不管是你我,还是我们的配偶,甚至我们的父母,都正行进在路途中,还未到达终点,还未成为我们最终将要变成的模样。
最后都希望大家都能在遇见孩子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