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们习惯的记忆。主要还是从词曲的鼎盛时期来定义这个问题的。而今来看,也是这些对应的朝代存留下来的作品是最多的。
那么,是不是说,诗歌就只存在于唐朝,词盛行于宋朝,曲就只存在于元朝呢?其实并不能这么说,因为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代代传承的。只不过中国的历史跨度很长,所以有些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小心遗失了。就像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词,在马大勇教授的这本《万花为春:清词十二讲》中提到,其实词的鼎盛时期其实是在清朝。它最成熟的样子也是在清朝。只不过明清流传下来的四大名著的完整性以及研究性大于过词,因此提起明清的文学成就,我们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就是小说了。
在这本书中,作为把清词分成十二个部分的内容来讲解。或许书中提及的词人我们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没有宋代词人留给我们的作品那么脍炙人口。或许你能想到的只有纳兰容若,对于当时明清的各大词派知之甚少。又或者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把很多的关注点都放在其他的地方,而忽视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发展。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不妨碍它的发展与价值。今天的我们,面对着先人留下来的文化,我们其实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与传承,把它们推向另一个高度。而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或许没有参与,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努力把最真实的过去还原给大家,哪怕有些认知是和过去不一样的。
而在这本书中,我们除了看到明清时期词曲的发展,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今人在治学中的态度。其实治学也如做人,态度亦是人品。
01 我们始终需要一种客观的治学态度
就像前面提到的,说起词,我们能够想到的只有宋代的词。今天的我们,翻开各类朝代词曲的研究,我们看到,研究最多的确实是宋词。
我们可以轻易地回忆起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却在提起清朝的词人时,我们想到的只有纳兰容若。
主要原因就是当下流传下来的词作品中,宋代的是保留比较完好的。而清代词人的作品有一些遗失了。但是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清代的词曲作品各方面是相当成熟的。
或许在那个时代,小说的出现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另一种文学的形式。又或者是那个朝代特殊的社会背景让人们不敢轻易地留下只言片语。又或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一次因为文字发生的事情,最终都是把那些留下来的文字付之一炬。随之消失的便是当时人们的精神产物。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过去的历史时,我们始终得保持的是一种敬畏之心,敬畏曾经留下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也能够从过去文人的只言片语中,对当时的社会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客观呈现。或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后代向过去寻找的时候,我们才能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发现文化的连接,这中间或许会有遗失,但却不会断层。
02 治学,始终需要戒掉浮躁的表层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今人大多喜欢研究宋词,研究成果也大多是和宋词相关的。关于清词的研究却比较少,深究其原因,清词是冷门的。
就好像今天学生读大学选专业,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就是避开冷门专业,不然以后就找不到工作了。
大学,本是知识的殿堂,是进一步开启人类智慧的学堂。然而今天的我们也始终无法免俗,我们会选择那些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与学校,为的是避开冷门之后带来的无人问津。
这样的想法,你不能说他不对。毕竟,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不就为了最后在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选择吗?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一个人终其一生奋斗的事业,其实是能够带给他持久热情的。这份热情从哪里来呢?喜欢来的。
所以,长远看,当我们想在一份职业上找到归属感,是需要敢于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只不过这一切,需要勇气。
同样的,治学研究这条路也是如此。世人研究清词的人并不多,主要还是冷门。因为冷门,我们参考的内容就少。再者就是很难出现热度,或许需要的其实就是人们对初心的坚持。
就好像当下的很多人,选择一份职业,不停地努力着,其实就是一口气撑着,无数个夜晚都不知道为啥而坚持,就是撑着,等着,期待着“守得云开见月明”。
治学,本身是很严肃的事情,它必须抛开现实中的很多因素,专注于学问本身。所以,哪怕冷门,其实也是一份坚持。因为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单纯是为了得到上司的认可,领导的表扬,旁人的关注度,我们面对的是过去的一段过去,一段尘封的过往。
如果你真的是选择了治学,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把浮躁戒掉,专注于事情本身。不然的话,哪怕你的成果留下来了,或许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最终可能会导致你的研究出现偏颇。
03 研究,只看价值,不看热度
所以,如果真的要走研究这条路,我们评价它是否值得,其实主要就看它的价值,而不是只看热度。
类似的问题,不仅在做学问研究上,其实也是当下很多社会现象的表征。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大部分人会把考虑的重点放在有没有利益上,而不是看长久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深耕自己职业领域,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坚持者,确实是十分佩服他们。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喧嚣背后的沉静,也能看到浮华背后的实质。或许他们的坚持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很傻的,然而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少了一些关于至善至美的定义。
所以,在这本《万花为春》关于清晰的研究与解读上,除了让我们看到清代词人的风采,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当代文化人身上的骨气。
我们终其一生都会做出很多的选择,也会从事很多工作,但是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呢?我觉得,最大的力量来源便是一份热爱与坚守。因为热爱,我们才能撇开生活中那些诱惑,我们也才能敢于选择那些别人不敢选的事情。
正是有这样的一群人,才让我们明白,原来清朝的词人代表不仅有纳兰容若,还有顾贞观,张惠言,孙光宪等。而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更能领略到当时朝代易主,对于汉人文学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词作比作花,清朝的词作品也曾是万花齐放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我们始终需要养成的则是一种客观还原,敬畏过去的研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