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来谈这个话题是否合适呢?会不会让悲者更悲,哀者愈哀呢?那么,今天我们不会单纯地抒发感慨,而是来试图探讨下“向死而生”,这个哲学命题的真实含义。它劝导我们用面对死亡的态度来积极地生活,让我们用“理解死亡”的方式来“参悟人生”。之所以想起这个命题是因为最近看到了一本书《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作者是国际重症监护学权威肯·赫尔曼教授。书中主要讲述了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而“临终关怀”也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它是如何从保持病人康复前生命体征的作用变成了许许多多人渡过生命最后几天的地方,因而成为“无药可救”的代名词的。
只有在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我会与医院、抢救、生死接触得如此之近。这部追到第十三个年头的美剧,陪伴我度过了大学、实习、工作、结婚、生子……可以说,我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会有她的影子。曾经不止一个人质疑我对她的执着:“有什么看头呢?无非是医院里面的各种故事嘛。”而我的答案是:“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正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伴随着欢喜、祝福。因此所谓生死观,重点还是要落在离开世界的“死亡”时刻上。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终点的时候,真的会摒弃所有的爱恨、荣辱、悲喜吗?真的会直面心中真正的自己吗?而作为至亲爱人,又会如何面对亲人的“最后一刻”呢?
虽然在文学作品里,描绘的场景已然十分地逼真震撼,但是现实与影像还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即便是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离开,我们都会感受到深浅不一的不舍,更何况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场景。因此,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拒绝了所有医学院校,因为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面对。18岁的那一刻我胆怯了,我不敢挑战自己去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开,亦或只是每天去对待“不健康”的身体。莲子清如许在推荐序中说道:“……我的整个心都憋得很疼。”是的,就是这种恐惧!
你是否体验过,将这种生离死别的感受换算到自己的身上?当然,每个人都忌讳这样的说法,但世事无常,谁也不能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最先到来。而书中的场景大部分是卧病在床,依赖仪器维持生命之烛的重病患,这就更加剧了心理上的折磨与纠结。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希望自己是在安安静静的状态下,走完一生的。但在抢救室中各种无序的操作,争分夺秒的救治,与理想的情况似乎完全不沾边。如何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帮助自己和所爱之人坦然面对死亡,减轻病痛压力呢?书中作者再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而作为院方,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供机会让病人与亲人之间分享真爱,跨越生死,使其有机会道出对生活的希望与无奈。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向前了一步,离死亡—这一人生的终极归宿近了一点。然后,转身,过好我们生的每一天。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