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2015年9月12号的下午,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一家三口终于从驻马店市来到了洛阳,我们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在最后停止售票前买到了龙门石窟的门票。
龙门石窟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次距离我刚刚参观完大同云冈石窟,仅仅过去了16天,因此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总体的感觉是大同的云冈石窟规模宏大,造像丰富,色彩艳丽,尽管洛阳龙门石窟也大都具备这一特质,但是龙门石窟造像破坏比较严重,据资料显示,龙门石窟造像11万尊,数据应该是没有毁坏之前的数据,如果按照现在实有的数据,可能没有那么多,这只是数量上的差距。一说到龙门石窟,好多人都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但是我个人意见认为,疑似这些人没有到过云岗,因为如果他们去过云冈石窟的话,他们是不会轻易的去下这个结论的,因为“昙曜五窟”里边的彩色造像印象极为深刻,石刻造像云冈应为龙门的师傅,规模、刀工一点也不输龙门石窟,这就是我看到洛阳龙门石窟的第一印象。
当然,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三大石窟之一,其石刻艺术值得称道。伊阙就像洛阳的南大门,龙门传说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伊阙把横亘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山一劈两半,清澈的伊河由南向北静静的流淌着,千百年来,它一直静静的看着这些最虔诚的民众鱼贯而入络绎不绝参拜龙门石窟,许下一个又一个良好的愿望。
由于天色较晚,我们走的很快,不一会儿功夫就走到了被誉为最美照相的卢舍那大佛的跟前,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太阳已经落山,卢舍那大佛在微暗的余光里显得更加的宁静慈祥和威严,卢什那大佛据说是根据武则天容貌仪态来进行精雕细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谱贤菩萨、文殊菩萨位列左右,雄健英武的天主,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一组极富立体美感的艺术群雕。
卢舍那大佛开凿的时间是唐高宗初开凿,咸亨三年,也就是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凿成,长宽各30米,头高4米,耳垂达1.9米, 佛像面容丰满圆润,头顶为波波状的发纹,双眉好似新月,一双慧眼微微凝视下方,露出慈祥的笑容,宛如充满智慧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肃然起敬。她以神秘的微笑著称,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世界最美的雕像”。的确,这组雕像和大同云冈石窟的雕像比起来,她是够美的,因为大同云冈的雕像还是原没有脱离西方高鼻隆眉的云冈模式。
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大卢舍那像竣工之日,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参加佛像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有擂鼓台。
龙门石窟的摩崖石刻,依据《华严经》雕凿成的,雍容大度气宇轩昂,将佛国世界那种祥和色彩、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大唐帝国包容万象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以及坚定的意志,彰显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的成就,卢舍那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中国石刻艺术的经典,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当然围绕龙门石窟,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伟大的石刻造像,而且围绕石刻产生了大量的次生艺术,比如赞美石窟的诗词等等,例如杜甫的《龙门》:
杜甫《龙门》:“龙门横野断,
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
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履改,
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
生涯尽几回?”虽然写的是龙门,却由洛城的“驿树”引发开来,以“皇居”“驿道”“出城”作为铺垫,自然导入龙门景色。那时光流逝、山河依旧的情形令人颇生感慨。再看看那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一生中还能再见到他们几次来回。
唐太和六年(831)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亲临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创作了一首《五凤楼晚望》:
“晴阳晚照湿烟销,
五凤楼高天泬寥。
野绿全经朝雨洗,
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翠黛眉相对,
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
就中最好是今朝。”诗中所描绘的即为龙门景色,东西两山之间伊水自南向北奔流。诗人所处位置应天门为宫城正南门,地势较高,恰好位于洛阳城中轴线上,与龙门双阙南北相对,是眺望龙门的最佳位置,龙门山色如美女黛眉,远看伊水波光似黄金一条线。
此外,白乐天还有《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回看官路三条线,却望都城一片尘。”游览龙门东山香山寺、乾元寺时所作。登山远望,回首洛城,触景生情,灵感顿涌。白乐天诗题中的“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亭址应位于今天龙门东山清代香山寺的上方,即东山最高峰处。由此四望,可以看到分别通向缑氏、汝州、栾州的三条官路。向北眺望,东都洛阳城隐没于一片烟尘之中。
自龙门山回望洛城,兴之所致,登高望远,东都城内鳞次栉比、巍峨壮观的宫阙建筑映入眼帘,自然会激发诗人们的写作欲望。如宋之问的长诗《龙门应制》:
“凿龙近出王城外,
羽从琳琅拥轩盖。……
彩仗蜺旌绕香阁,
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
南陌沟塍殊绮错。”……
沈佺期的《从幸香山寺应制》:
“南山奕奕通丹禁,
北阙峨峨连翠云。
岭上楼台千地起,
城中钟声四天闻。”……宋之问、沈佺期二诗应是跟随武则天游龙门香山寺时的即兴之作,宋之问还因此诗获得武后赏赐的锦袍。韦应物所撰诗作则与其本人的两次亲身游历相关,均从龙门山的自然景色写起,视觉落点又回到了洛阳城。其一《龙门游眺》:“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其二《再游龙门怀旧侣》:“两山郁相对,晨策方上干。霭霭眺都城,悠悠俯清澜。”……再如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
“清景乍开松岭月,
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云外,
城阙参差茂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
三千世界本无穷。”
关于洛阳龙门石窟的诗歌辞赋不胜枚举,传奇故事也还有好多,比如大禹凿山、鲤鱼跃龙门等等,当你再次游观洛阳时再细细品味。
2023年5月2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