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样认真地看过一部电影,让我百感交集。看惯了大行其道的青春校园爱情片,再看看这样一部带着明媚忧伤色调的关于友情,关于爱情的片子,才真的觉得,感情,真的做不到泾渭分明。越长大,越发现,绝对与纯粹,这样的字眼,越成熟,越难做到。
七月与家明在一起,就好像安妮斯顿和布拉德皮特在一起,规规矩矩,四平八稳,犹如童话般平静,却总缺少了些激情。当家明第一次遇到安生,便想追问你是谁,而安生的回答却是别问她这么具有哲学性的问题,多么有个性,也许安生之于家明,就像朱莉之于皮特,也许他只是因为没见过这样的女生。我是谁这样的一个哲学命题,不管是明线还是暗线,电影要表达的思想真的已经做到很好。开始时安生的回答,后来安生在镜子里看到七月的样子,这些都是在探讨我是谁,要去哪里!从此,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较量开始。然而红玫瑰和白玫瑰俩人却也是相信相爱,既彼此艳羡,又相互较劲的一对。
七月第一次发现男友对安生的感情,是在山顶洞里。然而,聪明的七月,假装得丝毫不露痕迹,继续做朋友,继续做闺密。牌,一旦摊了出去,很可能两个人都会失去,那样的自己,狼狈,难受。安生说,喜欢七月的一切。当然,这也包括家明。后来,放荡不羁的安生选择了去流浪,然而,每一次的颠沛流离,都不忘在写给七月的明信片里加一句问候家明。念念不忘,是否真的会必有回响?如果有回响,会不会又是一道伤?一开始,安生便说家明是矛盾的,因为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求了佛,但病却是在医院治好了,因此胸前一直挂着那块玉,后来,玉给了安生。他的矛盾又体现在心里明明渴望走出去,却一直不敢走,到最后被逼婚的时候选择去北京。除此,还有对七月与安生的感情,两者皆爱,却迟迟没有一个抉择,只会慌忙仓促地逃离。
安生说,没有谁一定离不开谁。七月说,我以前想象的将来都是有你的。可是,两人成长的轨迹早已偏离,你不是我,我亦不是你。摊牌的时候,便是判决谁的表演更胜一筹,谁的毒蛇能把谁伤得透彻。你对我有了隐瞒,我对你有了戒心,原来,我并不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你。成长,让人失望,失望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人分享。即使你想成为我,我想成为你,却再也回不到过去。真正的离开,从来都是静悄悄的毫无声息。即使再相聚,即使试图弥合彼此之间的嫌隙,也只不过是徒劳而已。只有当我真正走过你走过的轨迹,我才能体会你的体会,才能让你我回到过去。
七月与家明都想像安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安生在二十七岁那年,开始选择“安生”,我们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人生路,也许心里憧憬的是另一条路。七月的母亲说:“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希望我的女儿会是个例外”。
七月一直按照父母的期望活着,心里却无比羡慕即使辛苦,心酸,心累,也要看世界的安生,即使安生敏感而缺爱,她依然羡慕着安生的自由。
对于它的三重结局,表示这样的处理方式特别很令人惊喜。第一重结局是小说里的结局,安生安稳生活,七月在外漂泊,你成了我,我成了你。第二重结局,安生告诉家明的结局,孩子是七月与家明的,七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第三重结局,真实的结局是七月在生产后去世了,孩子留给了安生。有人问,为什么安生不告诉家明七月去世的消息。也许,感情的世界里容不下三个人,也许是怕家明责备自己,也许是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也许……
喜欢电影的照应与伏笔,同时还有反转的剧情。开头地铁里安生责怪家明的先离开照应了结尾处家明在与七月的婚礼上失踪,七月在二十七岁时候的离开照应了安生说自己只活到二十七岁。七月在山顶的时候佯装不知家明与安生的感情,到后来异地后从不主动去北京找家明,这样的不摊牌,不主动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尴尬的三角关系,与她后来撞见家明和安生在一起,决定摊牌的时候,心有多痛。旁人都觉得安生需要被疼爱,七月什么都拥有,然而,不完整的爱,到底要不要?要了又有多少意义?
人生,是一道道选择题,怎么选,看自己!希望成为别人的你,别人也在希望成为你!你是谁?要到哪里?终究是一个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