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说教就好比人们常说的“只见打雷,不见下雨”。那是教不出优秀学生的,因为他没有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只能让孩子们走马观花。给予学生一个拐杖,让孩子们能够拄着拐杖顺藤摸瓜,自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老师们总是觉得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不少的道理,可到了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究其原因,老师要求的多,落实的少。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其中不乏需要老师的引领。这里的“引领”其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的身先士卒,而不是学生的“被要求”的空洞说教。这其中就是淡化教师的“讲”,而突出学生的“行动”。因此,行动的科学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一位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中关于战争给社会带来危害时,前一节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分别从参与战争的国家数,参与的人数,死伤的人数,消耗的经费,给人们带来的多少伤害等进行了讲解,然后让孩子们反复的记忆。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自信满满。
另一位老师的设计则另辟蹊径,首先是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展开阅读,让孩子们通过列表的方法,把两次世界大战进行对比,仅仅用了十分钟,孩子们就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师的引领多么重要?
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一点都不自信。为了唤起孩子沉睡心灵,引领孩子从极端的不自信中走出来,她没有空洞的说教,要求孩子怎么样又怎么样?而是用行动辅佐孩子,从行动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她以“活动”的开展为主要突破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孩子们每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都让孩子们伸出小手给孩子们击掌表示祝贺。起初,孩子们腼腼腆腆,不敢伸出手来和老师击掌,老师主动把手伸过去迎合,两三次后,没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孩子们都会大胆的把小手举起来主动的和老师击掌了。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课堂气氛也异常的活跃。
一老师在班上搞阅读分享会,为了锻炼孩子们,他要求孩子们在听完孩子们的故事或者阅读分享后进行点评,这着实需要一定的水平的了。不仅需要孩子们认真倾听,还需要孩子们有着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等。这样的活动,放在我们很多的高年级的课堂都是敢都不敢想的。可这里的孩子们能够出口成章,且思路清晰,点评到要害,着实让人佩服。他的奥妙在哪儿呢?就在于给学生一个拐杖。他的架构是这样的,第一步,你首先得认真倾听,听清楚他讲了什么,在点评时先复述主要内容,在谈你的认识或想法。起初,孩子们还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扶”着孩子们走,三次后,老师的放手,孩子们越走越自信,越放手,学生越精彩,最后成为校园最亮色的的风景,也是孩子们最为乐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