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中赵丽颖饰演的沈雨是一名心理医生。她利用自己的专业操纵病人犯罪,给警方带来了重重阻力。心理医生真的如此神通广大?去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是不是都是像剧中所演一样像个神经病?什么是心理治疗?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写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能解开你对心理治疗的疑问。
1、病理心理:发展不健全的心灵
我们不断地受到各种感官刺激的影响,这些形形色色的感觉,无论是否被感知,都是情绪的胚胎,是情绪的“原型”(先于情绪形成),比昂称之为“β元素”。为了减少内心的紧张感,我们必须将这些β元素进行转化,使之可以被用来对这种不适感进行思考。这种转化是在无意识中隐性发生的,主要由“白日梦”构成,产生的意象多为视觉形式,但也可以是触觉、味觉或听觉的形式。这些被比昂称为“α元素”的意象。每个人的心理都会从相似的β元素中产生不同的α元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象来表现痛苦、愤怒、悲伤等情绪,这些意象来自个体的关系经验。因此,我们的心理在清醒的状态下“做梦”并不断地产生α元素,而我们的意识未能觉察,因为我们的意识正忙于探测周围的形势。这就是比昂所说的“清醒时的梦思”。α元素还不是言语思想。它们必须得到比昂所称的“思考思想的机器”的处理,将它们转化为可以付诸言语词汇的思想。
受到比昂的启发,安东尼诺·费罗(Antonino Ferro ,2004)提出,成人的心理病理性问题是由心灵功能的缺陷导致的。原始心灵无法成功地将β元素转化为α元素,从而产生根植于情绪的思想。
其次是心理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病理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α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个体能够产生意象,但缺乏的是将意象转化为思维的“方法”,以对情绪刺激进行管理。
有时,即使一个人的心灵的各个方面都发展良好,也可能会被太多超出其转化能力的压力暂时压垮。那么,问题就不在于心灵的功能缺陷,而在于它的超负荷运转。
在临床现实中,这3个层次的心理病理改变之间有无数种可能的组合。当β元素累积太多,人就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试图予以应对:否认、解离、投射、幻觉、冲动行为、身心障碍、变态等。
2、什么时候需要心理治疗
人的存在与心理折磨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人类拥有必要的神经系统工具,可以发展内心的能力,以应对这些痛苦的情景,并将其转化为成长与发展的推动力。有时候,心理折磨会达到一个人承受能力的极限。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会感到萎靡不振,无法适应现实,心情低落消沉。此外,有些人由于各种生理或发育的原因,没有形成必要的能力来应对日常的困难,或者无法正确地使用这些能力。这种痛苦超过了个体的应对和转化能力。这时就是心理治疗发挥作用的时刻。
3、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定义如下:“针对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扰的问题的治疗,旨在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功能、人际关系体系、人格或健康状况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治疗超出了解决常见问题或是仅仅提供建议或支持的范畴。”心理治疗旨在带来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超越了行为或态度上的简单改变。深度的改变最终应该体现在更好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更牢固的身份认同上。有效的心理治疗应该改变神经连接,以更好地整合感觉、情绪、行为和思想。
心理治疗的主要学派有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从以上4个主要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如陈述、催眠、眼动、冥想、放松、心理化、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
在各式各样的学派、疗法和技术中,我们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呢?首先,所有这些疗法都已经得到验证;这些疗法都是基于临床观察的理论阐述,并得到了疗效研究的证实。此外,它们都用自己的方法促进了神经整合。每种疗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每种疗法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在一段关系中展开的,而且一些研究表明,这段关系的质量对心理治疗效果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许,关键不在于哪种疗法最有效,而是在于心理治疗师如何建立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才最有可能带来显著的改变,将关系中两个人各自人格的固有特性与心理治疗师的理论方向和专长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
一旦开始心理治疗,不断经历着转变的来访者可能会想修改最初订立的目标。心理治疗师要听从这个要求,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调整,否则就应把来访者转诊给同事。换句话说,哪种治疗方法最适合自己,想走多远,应始终由来访者自己决定,而引导来访者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是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动态。
4、心理治疗的动力及矛盾心理
改变的动力
1、联想的流畅性
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己内心情感的维度。这种倾听意味着必须让情绪得以产生和发展,让情感能够渗透到思维过程之中,让出现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而不是试图引导或批评它们。换句话说,来访者必须学会跟随自发思想的引领,无论被它引向何方。这种联想的流畅性是改变的第一个动力,因为它鼓励人们全面探索右脑连接,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界定阻碍改变发生的障碍和恐惧,并积累起可以引发意识觉醒的信息。
2、意识的觉醒
意识的觉醒会让人做出冒险去改变的决定,这是改变的第二个动力,也是改变的第一个阶段。改变意味着放弃旧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就像陷入真空。
3、治疗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动力,是治疗关系。正是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引领来访者走向那些可以促成改变的关键转折时刻。心理治疗师引导来访者倾听自己的声音,在他恐惧、抗拒、情绪和自我防御的迷宫中跟随着他。这种不断地调整、主体间的调谐构成了心理治疗的关键支点,这一点尤其重要。
改变中的矛盾心理
尽管有人在痛苦的驱使下进行了心理治疗,也有意识地愿意尽一切努力减轻这种痛苦,但改变的意志总是受制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很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的任意时刻出现,从而阻碍治疗过程。既然一个人已经痛苦到需要寻求帮助的程度,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
1、改变令人恐惧
人们对改变的恐惧源于多种原因。例如,有人可能会害怕必须放弃一个好不容易才达成的平衡。即使当事人饱受折磨,他们的反应方式往往是他们眼下唯一能找到的维持平衡的方法。若要进行改变,他们就要放弃为不被痛苦吞噬而建立的一切防御,这并不容易。
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新事物而不愿意改变。某些态度的确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对目前的运作方式已然非常熟悉,甚至已经变成了自动机制。要改变,就是要走向未知的东西。我们可能会感觉自己跳入了虚空之中,担心失去控制,或者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驾驭新的运作方式。这种恐惧感并非治疗一开始就会出现;而是在当事人已经清楚地明白自己要舍弃什么,并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放弃,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时才会出现。害怕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改变带来的后果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因为有时改变需要我们采取具有严重后果的行动。
有时,改变过程带来的意识觉醒会让来访者对一种更深重的痛苦产生觉知,比前来咨询时的主诉更为痛苦。即便承认改变的必要性,要直面这种痛苦也需要勇气,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不愿意去尝试。
2、与童年伤痛相关的愤怒导致的矛盾心理
当一个人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时,他往往会抱怨自己身边的人、配偶、上司、原生家庭等。他在这些关系中经历的挫折和不如意使他感到愤怒,而这种愤怒会不自觉地阻挠他改变的意愿。改变他者的欲望和希望始终存在,且或多或少都是有意识的意志,而这种指责很容易取代自我审视,然而,只有后者才是实现改变的唯一跳板。
愤怒也会滋养出一种怨恨,这会阻碍改变的过程。有些人可能会固执地认为改变对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他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执着于自己的痛苦,要求得到弥补,这种方式其实间接地表达了对他眼中的责任人的责备,同时也是一种逃避哀悼的方法,因为哀悼意味着他必须感受和处理比愤怒和怨恨更令人痛苦的情绪。
3、执着于一种身份认同的痛苦
改变是一种感性的决定,由直觉驱动:人“感觉到”这是他必须做的事情。当痛苦的根源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所遭受的重大缺失时,这种痛苦就会产生一种身份认同上的意义,似乎这个人只能用这种痛苦来自我定义。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个人在经过长期的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探索和加工后,就会产生这种直觉,这是触发深刻改变所必需的。他明白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但又拒绝去做,因为他主观上害怕失去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定义自我的这种痛苦。这种拒绝随后会表现为对治疗架构的攻击,对心理治疗师本人及其治疗方式的攻击。这种抗拒改变的阻力往往是最难撼动的。
4次级获益
一个人之所以会寻求咨询,是因为想要摆脱不同程度的痛苦,但由于目前现状对他来说也有好处,导致在改变的过程中出现障碍。
5、初步访谈
心理治疗的诉求中总是包含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或多或少地把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心理治疗师理想化,有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治疗师无所不能。心理治疗关系正是在这种错觉中逐步发展。那么心理治疗师如何回应这份诉求呢?
1、初步访谈的目的之一是让来访者体验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来访者从内心感受心理治疗的过程,而非仅从理性上理解。
心理治疗师要让来访者能够感受到自己必须调动自我,积极参与到寻求幸福的过程中。同时,来访者要能够感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孤军奋战,治疗师会陪伴左右,给予支持、引导和陪伴。为了调动来访者的生命动力,心理治疗师希望来访者能暂停理性思维,让其处于自我倾听的状态,充分接纳内心出现的东西——感觉、情绪、情感、意象和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心理治疗师会让来访者明白,对于自己内心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心理治疗师从一开始就采取这种倾听和探索的态度,是在向来访者传达他的信念,即要想解决问题,欲速则不达,也不能光靠理智探究的努力,重点在于倾听自己内心出现的东西,在于自信地等待这种倾听会让一些东西从笼罩他的混沌中脱颖而出,为他的困境带来新的启示。同时,心理治疗师也教他如何去听从这种内心的语言。
2、心理治疗师在初步访谈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听出痛苦的真正所在,这会超出或低于来访者所能言说的痛苦的范畴。
3、评估
心理治疗师在初步访谈时要进行的评估,主要是对精神障碍诊断因素以外的因素进行评估。心理治疗师更关注的是来访者痛苦的形式、来访者描述痛苦的方式,以及来访者与他建立关系的方式。心理治疗师会特别注意来访者进行治疗的动机质量,这为来访者的参与程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痛苦和愿意全力以赴摆脱痛苦的真切渴望,驱使来访者真心实意地深度参与治疗过程之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心理治疗师无法帮助一个不愿意被帮助的人。由于诉求的成熟程度不同,动机的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心理治疗师在一开始就要对来访者做好评估,以便预见那些不可避免的沮丧的时刻,并避免来访者因一时冲动而放弃治疗。除了动机,心理治疗师还必须了解来访者将痛苦的消极性进行心理化的能力。他会观察来访者是否允许自己的情绪得到延展,是否只用无关紧要的语言表达自己,还是允许自己用意象来表达。
4、提供治疗
在初步面谈结束时,当心理治疗师认为目标已经达成,判断来访者能够从治疗中受益,并且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有与他一起完成这项工作的真切愿望时,他就能够提出心理治疗的建议。
作者用两人共同乘坐火车旅行为意象,将心理治疗看作一次探索之旅,我们知道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不知道目的地和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在这个旅程中,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组成一个团队;来访者有心理治疗师没有的长处,心理治疗师也有自己的长处,与来访者相互补充。来访者的长处是知道某一刻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他的感觉是否处于紧张状态,什么时候产生了感情,脑海里有什么想法或画面掠过,哪些时刻来访者又什么都不想,一切都变得混沌模糊,以及他对我的感觉等。简而言之,在这列火车上,来访者可以看到一扇窗户,并且要向心理治疗师描述眼前展开的风景(他自身内发生的事情)。而心理治疗师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个窗口,心理治疗师需要他为心理治疗师描述风景,就好像心理治疗师寄身于来访者一样。而心理治疗师的优势是心理治疗师实际并不在来访者的身上,所以心理治疗师也许能与侵入来访者的东西保持更远的距离,这样心理治疗师才能点亮来访者内心的明灯,帮助来访者从中后退几步。心理治疗师也有自己的敏感度,这让心理治疗师能够发现来访者正在经历的但来访者自己可能未能觉察的情绪。
5、 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是指来访者对建议进行的治疗给予知情同意。
6、治疗合同
知情同意是一种合同,以口头或书面合同的形式在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缔结协议。在初步访谈的过程中,两人会对一个临时的安排达成共识,即通过这段时间评估来访者的诉求,并判断心理治疗是否能满足需求,但这个临时协议并不是对来访者的长期承诺,且必须在每次面谈结束后进行重新协商。而治疗合同基于初步访谈,因此不能先于访谈订立。一般情况下,治疗合同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对治疗目标的约定;二是对实现这些目标所要执行的工作的约定;三是对开展治疗工作的框架的订立,即心理治疗的组织安排。
7、 治疗框架
治疗框架有两个层面:一是内部框架,即心理框架,是指心理治疗师的内心立场;二是外部框架,即形式框架,是指心理治疗的组织层面。心理治疗师通过这些内部外部的框架来保证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比如内部框架中,心理治疗师要同来访者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是为了避免治疗师和来访者将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发展成为友谊,如果把治疗性的关系向友谊倾斜,自我审查机制就会启动,治疗过程很快就会受阻。外部框架中设立缴费的机制,是要构建相互尊重的关系,它提醒来访者,心理治疗并非为了弥补他的缺失,也不是为了给他期待的爱,而是一种专业的关系,旨在让他有能力从其他地方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引导他放弃抱怨采取更成熟的态度。支付治疗费的义务为这一过程提供支撑,让来访者为自己的痛苦负起责任,并彻底告别不理想的童年。
8、 苦难的根源
痛苦可能来自于无意识的幻想,可能来自于过去。我们无法预先辨别移情性的表现(过去被压抑的无意识、被割裂和被否定的无意识幻想)是来自非意识,还是来自对身体造成影响的未被表征的痛苦。只有在长时间内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访谈,进行情感的倾听和观察,才能让我们了解痛苦的本质。
心理治疗师必须认真倾听,关注来访者的联想,注意来访者是如何从一个想法发展到另一个想法、从一个动作转向另一个动作的,要注意语言表达时的语塞、情绪的起伏、为压抑或排解情绪所做的努力、与治疗师的相处方式等。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功能,他才能了解来访者痛苦的无意识根源。心理治疗师还必须尝试按照时间顺序溯源来访者的痛苦。痛苦可能是由于来访者目前的处境、生活条件、多少令人不满的人际关系、孤独、与自己的基本价值观相去甚远或相悖的工作、挫折、最近的创伤所造成的。
心理治疗师利用主体间性(两个人互相交流并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影响,这就是“主体间性”)使自己能够读懂、发现和识别来访者自己无法觉察的领域。他还必须考虑到来访者能传达给他的关于心理治疗师自己的东西,以及他在无意识中对来访者施加的影响。运用情绪调谐来调整主体间场,满足主体间性的需求,建立治疗联盟,通过不同层次的倾听,干预找出痛苦的根源。
9、 心理治疗的终止
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终结所有的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心理健康是一种构建容忍和接纳痛苦的条件的能力,而“治愈”的衡量标准是能够将病理性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适。来访者有进行哀悼工作的能力是促进治疗终止的一个维度。这种能力部分取决于来访者的某些心理特征,同时也与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之间构建的关系性质息息相关。分离之前,心理治疗师会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前的准备工作来帮助来访者适应这种分离,最后终止心理治疗。
总结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在关系的框架内发生,并要借由关系才能发生。心理治疗是一趟双人的旅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而改变的决定权始终握在来访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