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这本书内容不多,而且很多是案例和图片,但是字字珠玑。作为身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从业人员,看到很多观点都脑洞大开,对很多现象和产品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吴声在书中指出场景是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全篇的核心词为体验、链接、社群、数据,即四大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1.体验
-场景作为流量入口的一种颠覆,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消费精神的变换,是立足体验美学的场景新方法。
-通过流量放大用户价值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当我们无法满足价值敏感性时,用户就会计较价格敏感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塑造用户的卓越体验: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决定场景的真实性;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体验细节是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要点所在,一个保温杯、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在一起,配上iphone或者三星手机,就意味着听课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些单品本身就会变成一种“关系标签”,关系标签就是一种体验细节的亚文化符号。
2.链接
-团购场景、打车场景的背后隐含了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升级,这种变化更多的时候带有极强的赢家通吃效应和链接的乘法效应
-从四个方面完成空间链接: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场景标签化;基于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让线上模拟线下,让线下对标线上,让移动端改造PC端;多屏联动也是空间链接指数级增长的具体表征
3.社群
-个性化的场景生态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以社群为最大公约数的商业环境
-当有大量的长尾流量时,传统的流量思考有要被颠覆掉。长尾流量并不意味着流量很少,如果谁现在基于女性健康、女性生理周期和女性情感提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将以这样的产品分发,分发给大姨妈和美袖,分发给女性公众账号“她生活”和“大忘路”,巨大的商机不言而喻。
-到底是流量需要我,还是我需要流量?我们对流量嗷嗷待哺的同时,必须看到流量对我们也是望眼欲穿
-商业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业,是要去思考我们和拥护者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好了,而是拥护者
4.数据
-收集可量化的数据;塑造可量化的全场景体验;精准的数据匹配精心设计的场景
对应场景的四个核心元素,作者也提出了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
-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分享即获取,以人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让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能力
-跨界即连接,跨界的连接击穿了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的是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
-流行即流量,流行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只有占据亚文化流行趋势的制高点,才能掌握流量的话语权
书中最后作者利用场景理论,对场景颠覆商业模式做出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其实理解了场景,这些都不难理解。
看完了这本书,我也对很多产品会更加理解。比如今年年初,美丽说和蘑菇街都进行了大幅改版,首页由之前的商品瀑布流通通改成了达人分享流,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垂直微博。当时我看到很不能理解,毕竟对于电商来说,首页流量重中之重,直接改掉了商品推荐的最佳展示位置,不怕对订单造成影响?再加上页面设计整体看起来杂乱,从一个用户逛的角度,更加接受无能。不过现在看来,估计就是想对传统流量模式的一次转型。传统电商的货架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流量越来越难获取,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转化越来越难。通过达人分享模式,利用达人的力量聚集粉丝效应,从而像书中所说的抓住大量长尾流量,创造社群,也许能找到另一番天地。大姨妈、辣妈帮、小红书、美啦等这些女性社区通通都开始做女性电商(而且据我所知其中小红书的转化极高),正是通过打造个性化深层次场景,聚集粉丝社群,从而获取流量的实验,毕竟电商传统模式有淘宝、京东、当当等等大佬们已经足够了。
而且现在用户越来越细分化,比如用二次元来形容一个群体都已经过于笼统,二次元下面还会分出很多个群体。再如咖啡+甜品+鲜花=小资,咖啡+苹果电脑=创业,咖啡+关东煮+便当=上班族……一杯咖啡也能定义这么多场景和人群。这对于我们做产品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可以深挖和洞察的场景很多,挑战也在于如何做到深挖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