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问对问题才能找准需求
可口可乐的调研:问“用户更喜欢哪种口味”,不如问清楚“用户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更值得研究。
1、探索性洞察VS问题性洞察
探索性问题:并没有具体的问题,比如想了解是否有新的用户群和新的产品需求。不知道是否存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想解决什么。
诺基亚在成为手机行业巨头的时候,并不会觉得iphone对它造成危害。每一次变革,被颠覆的企业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被影响,而是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导致落伍。
问题性洞察:有明确的问题,但对细节和具体原因不了解,比如员工工作效率降低,沟通不畅,想知道原因。希望对问题了解的透彻些。这总问题更常见。
2、疑惑VS难题
疑惑:为什么,想了解事情运作机制,比如用户爱用某一个渠道下载APP,想了解为什么。
难题:怎么办,方案层面的调研,比如如何定价,不造成用户流失。
如果只围绕着难题解决问题,就是脚疼医脚,病急乱投医。(常见的A/B测),直接甩出方案,个个都试一下,万一成了呢,这在互联网软件中非常常见,更改后的试错成本小。
想解决难题,先多花精力搞清楚“疑惑”,为什么下载App?从企业里面获得了什么价值?
只解决难题,很容易成为简单抄袭竞争对手,而不了解其后续运作机制,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例子:盛大模仿征途,只是采取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策略。
3、从哪里开始?
打破怪圈:“你不知道需求在哪里,就没法研究,你不研究,就永远不知道需求在哪里” 。
1)定义范畴
你要关注哪几类用户?需要挖掘哪些使用场景?需要研究哪些行为?
2)完成什么任务
找到新的细分市场?新的推广渠道?找到某个问题的原因?验证某个方法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3)假设
凭直觉先想想可能会有什么结论:老年人会是新的细分市场?养老院是否能成为新的推广渠道、担心养老院服务不好是否是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原因?
先开始写第一个计划,梳理范畴、任务、假设。有了洞察的起点。但不是最终的框架,要随着有新的信息、洞察进来,不断调整。
4、有选择的增加不确定性
不影响解决问题的期限上,可以让需求变得模糊些
例子:领了个任务“如何优化页面,降低流失率”,结果花了很长时间提出建议后,老板问“为什么非要优化页面呢?”
虽说不能总停留在原点,但在前进的时候,不时的也后退一步,避免自己也成为“近视眼"。
5、提出一个好问题
提问题是个思考的过程。
1)问题性洞察的问题改进
”如何设计积分体系,才能降低用户流失?“
第一步:将问题中设计解决方案的部分暂时去掉
“我们如何降低用户流失呢”
第二步:问题如果是“难题”模式,则统一改成“疑惑”模式
“为什么流失率这么高”
“为什么降低用户流失率”
2)探索性洞察的问题改进
“用户来理发店,我们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而服务?”
头脑风暴后,发现和隔壁家理发店提供的一模一样了。
第一步:理发店的核心产品是什么?
为顾客理发
第二步:在核心产品基础上问为什么
用户为什么理发?--》形象和心情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再问“还有什么”
“还有什么服务和产品能让你保持形象和心情”
第三步:意味着什么?
得出两个问题
A、还有什么服务或产品让用户保持形象和心情--》扩展了研究范围,把间接竞争对手考虑进来,帮助企业跳出红海,并发现潜在竞争对手。
B、保持好心情对用户意味着什么--》让用户回答更发散、更聚焦意义,能够阐述更多的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第二步的“为什么”最难。
A、不要回答客观现象,要问用户目的
客观现象:面包香
目的:便捷满足口腹之欲
B、不要讲产品,要变成价值和作用
产品:想要买加湿器
好处:想要保持空气湿润
C、价值要体现对自己的好处上
空气湿润--》想让皮肤更有弹性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开发模板,满足以下条件即可
A、好的问题能让你发现新的认识需求的角度
B、激发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
C、引发范围和层次更广的讨论
对比普通问题和好的问题
小孩子如何玩乐高 VS 游戏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人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VS 人们需要怎样的智能服务
6、重点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背后的意义
直接关注问题的后果:抄袭和简单移植。
对问题的后续思考:
A、问题本身提出是否有问题?
B、是否还有其他问问题的方式?
C、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
D、是否还有其他诠释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