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泰戈尔所言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
花开时节,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达线人数一本二本达线率,文科理科最高分,清华北大录取等等,不一而足,热闹非凡。考得好的自然喜笑颜开,发挥不如意的自然心情低落,可以说冰火两重天。大有有一种“丛林法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味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是我们骨子里有一个传统观念,那就是“成功学”。因此,“考上大学是成功的,没考上是失败的”,“考上名校是成功的,没考上是不成功的”,“考取状元是成功的,没考上是有遗憾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各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也就层出不穷,不足为怪了。所以一旦考出些成绩,大张旗鼓宣传,一可能是学校招生需要,一可能是有关领导政绩需要,更有我们“一战成名天下知”的虚荣心需要,总之,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总是各取所需,在不断编织着“应试教育”这张大网,收获所谓的“战利品”。
于是2017年高考之后,出现了英杰的高分榜,出现了贺昌的《我的460,我的贺中》热搜榜。作为老师,也理解他们学生功成名就的喜悦之情。然而舆论哗然,只关注最高分,而忽略教育的基本规律却着实让人担忧。
各自找对树立自己形象有利的“亮点”大肆宣传。于是,每年高考分数线公布过后,每家都会在第一时间在有关媒体、平台宣传自己高考取得辉煌成绩。加上一些新闻媒体推波助澜,连篇累牍报道状元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考生、媒体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基本事实,这些“风光”的高考娇子,固然值得为他们喝彩,但在全省考生30万左右的庞大数字面前,我们是不是该关注那些普通的大多数呢?他们一样为自己的青春拼搏奋斗过,也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考并不代表将来的一切,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已证明了这只是一时的成绩,未来的路还很长。
以此,众说纷纭,我们仍需笃定,
因此无论成功与否,只要无悔青春,我们就是最大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