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间是最宝贵的,可当我真的拥有大把时间的时候才发现麻烦大了,这么多的时间是用来娱乐还是学习,休息还是和朋友聚会……?这一切的选择对现代人来说真的是不堪重负。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相应的物质基础也越来越丰富,以前那种要啥只能靠想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一天之中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怎么样打发我的业余时间。
工作是繁重的,可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种解脱。上班的时候,我有明确的目标,公司布置的任务,领导制订的计划,同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等,这些加起来将我的大部分时间占据的满满的,在工作中我也因此能收获一份坦然,一份安心和存在感。既然有上班那就会有下班,下了班应该做什么呢?没有公司的安排,没有任务的压力,没有同事间的沟通(不管它是不是无用的),在离开工作环境这个极度单一的小世界后,一下子面对整个复杂、陌生且更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人一下子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这就是一个人从有限一下子获得了无限。无限就代表了复杂、不可控,什么都有可能的另一个意思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要想从无限中获得,必须学会从0到1,这个“1”就是创造。
创造就是做到之前没有的。那什么是之前没有的呢?不知道。如果知道那就表示之前已经有过了。所以说呢,当人在创造的时候是一种非常“虚”的状态,没有任何既有的东西作为他的铺垫,心里面没有一丝底气。什么都没有就是创造的底气。
我们说的这个“创造”,其实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体验,里面不掺杂那些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和想法。比如说,你在朋友圈发表一个状态的时候,其实你是因为看见了某人或者某事引发你的这个状态的,但你的这个状态又是你自己的创造性的产物,一旦你的感受形成,那这种感受就是你自己的创造,和你看到的人和物已经都没有关系了。
创造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似是一些已有之物之间的转化,实际上它们和那些东西不在同一个世界,你是在另一个世界或者维度凭空创造出了它们。
所谓的“选无能”就是在一堆既有的东西中无法找到创造新意识的原材料。就像我自己的屋里买了很多书,这些书放在书架上随时等着我去翻阅,可是当我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或者说我不知道我应该在我的世界里加入哪一种原料。这些书的本质都是信息,它们会对我产生新的意识,前提是我得读它们,但是我应该读哪一本却不是我现有的意识能告诉我的。我必须先有一种意识或理由去确认,然后才能去选应该挑哪一本来读。
也就是说,我必须凭空创造出支撑我选择的原因的那种意识。问题就在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创造这种意识和这些外界书无关,和外面的一切信息无关,它只和我的创造力有关。
那么,应对“选无能”的出路在哪里呢?现在市场上的各种推销、推荐,以及所有的商业和信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为人们提供这种解决方案,提供给人进行“强制选择”的理由。比如说,你不知道中午该吃什么,美团帮你推荐一个你有能力负担而且评分很高的地方。再比如说,你不知道该不该和现在的男朋友继续生活,这个问题相当重大,以至于一个理由可能并不能让你下定决心,于是你考虑到他的性格、能力、忠诚度、样貌等等,最终你决定继续和他生活下去,这种理由其实遍地都是,综合下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给了你一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
电影《教父》里面的教父本人就喜欢说这句话:“我会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原来,人要的只是一个让自己无法拒绝的理由而已。我最终选择读哪本书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某些“专家”或者朋友的推荐。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倾向于相信权威,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无法给自己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使自己相信自己——这就是“选无能”的症结所在。应对选无能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一些“专家”和权威替你选择,因为凡是都要自己先创造理由再去选择不太现实。
当你拥有大把时间又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身边有几个能够为你出谋划策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真的希望尽快挣脱“选无能”的无力感,那你就听别人的推荐,放心,这对你没什么坏处,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依靠别人的理由才能渡过。
但是如果你想试着自己创造点什么,或者不急着逃脱,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点创造,体验一下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那种乐趣,从0到1这个概念你需要好好的琢磨。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瞬间就拥有创造力,我也是在这条路上蹒跚学步的幼稚园学生。我之所以尝试着自己去创造,是因为我发现这是另一种可能,一种将资源投入到我自身所能创造出的全新的价值。
“选无能”仍将困扰着我,我将利用它去开拓除了被“强制选择”以外的可能性。只要这种开拓继续保持下去,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人类的发展从来不是受限于既有之物,像自然灾害之类的大灭绝不属于发展的轨迹,我是说只要人类还能存在下去,限制一个人发展的一定只是想象力。只要有另一种体验和意识的存在,人类就能在精神世界里多一个支撑自己存在下去,并获得自由幸福的能力。
明天怎么过?谁能给我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我就听谁的。
至此,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暂时告一段落,各位晚安。